不留作业和提高成绩是否矛盾?沈阳铁路第五小学用34年实践给出了近乎完美的答案。当众多家长奔跑在课外辅导班、为陪孩子写作业而焦虑时,这所小学三任校长坚持34年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实施愉快教育改革试验,学生在兴趣引领下高效融入学习,在愉快教育理念下减负提质。
(据《半月谈》)
持续坚持长达34年不留家庭作业令人赞叹。当然,在减负的背景之下,现在许多学校也推出了小学生不留课外作业,甚至还有“无作业班”。许多地方更出台了刚性规定,比如早在2008年,上海市教委就出台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小学其他年级的课外作业,应保证绝大多数同学能在1小时内完成。”但作业依然是学生沉重的负担,于整体上并没有得到改变。
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之下,学习压力早已连小学生都已经不堪重负。从初中、小学甚至幼儿园的“起跑线”开始,学校和学生家长们已经着眼于高考。于是,传统的书包已放不下越来越多的课本,上学就如出远门似的拉着旅行箱,即使休息天也有各种各样的辅导培训,而作业甚至要做到深夜,并且越来越难。在央视的一档节目里,小学生的作业题目,连名人们也纷纷交白卷。
而这当然都是大人在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于是,无论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成才观念,还是学生成绩至上的教育评价标准,孩子们弱小的肩膀,早早地承载着沉重的功利负荷,孩子的天性被剥夺和摧残。实际上,属于他们的应该是无忧无虑的童年,即便是学习,也应是快乐的,过多的作业,只能束缚甚至扼杀这个年龄特有的想象力,让他们的学习失去自由翱翔的翅膀。
要破“减负困局”“教育困局”,首先要尊重孩子,教育只能是因势利导,而不是强人所难,对小学生,尤其如此。实际上,无论是孩子的身心健康,还是孩子的学习效果,也应一张一弛,放学以后应该不再受作业的羁绊。没有了家庭作业,可以去做点公益,从小树立公德意识;可以做家务,培养劳动观念、提高动手能力;可以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比如读点闲书,玩耍游戏,即使发呆、遐想,放飞思绪,给心绪一点宁静栖息的时间,从中的受益,或也并不比做作业少。这所小学34年不留家庭作业却“学科质量还能名列前茅”无疑是一个佐证。因此,“34年不留家庭作业”值得为之鼓掌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