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卜昌村,是一个古老的村寨,据说它的名字是周武王伐纣后所起。清代中后期,此村王姓家族经商并为官发了大财,在村里建起雕梁画栋,高大气派,堪称怀庆之冠的大片豪华院落。现在这些遗存的建筑,已被列入国务院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寨卜昌,你会被那些处处可见的漂亮石雕、石刻和规整的条石所吸引。且不说那龙飞凤舞的石刻对联,威武的石狮子和各不相同的石鼓,活灵活现的二龙戏珠的石刻碑头,风姿摇曳的石刻荷花墀头,形象逼真的压窗石画幅,布满图案的石马槽,就连脚下整齐光滑的青石台阶,还有墙基上那些方方正正、有棱有角的深达二米的石头屋基,都会给人一种感觉:这里真是豫北平原少有的一座石刻石材的建筑博物馆!
我常常在欣赏这些石刻艺术时想:这么多的石头,它们产自何方,又是怎样来到这里?
2005年,有位朋友来访。饭后,我邀他到村中各处看看,他说:“久闻贵村盛名,早有此意。”我陪同他观看了村中两座大院。他连声称赞石刻画面好,石对联字写得好。在王家祠堂,他抚摸着雕刻得栩栩如生的二龙戏珠石碑说:“你知道这些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吗?”我愣了一下:“不知道,难道你知道?”他说:“碑身用的这种石头叫合石,产自太行山。我父亲曾经对我说过,太行山有座山头被搬到寨卜昌去了,今天真让我见到了!”
原来,他的先人祖祖辈辈住在太行山区,家中仅有几亩贫瘠的山坡地,世代以石匠为生。他父亲告诉他,他的祖上有个先人叫李长福,曾是有名的石匠。李长福就是开采寨卜昌村石头的领工石匠。
一天,一个石匠来找李长福。他对李长福说:“老李,今天我给你送钱来了。”李长福说:“你自己穷得叮当响,还说给我送钱来了。你从哪儿弄的钱,莫非昨晚做梦发了大财?”“真的,我不骗你。山下有个大财主要在咱这后山开石头,需要很多石匠,工钱也不低。我听到消息就报了名,也给你报了名。这难道不是给你送钱吗?”李长福一听,高兴地说:“太好了!什么时候开工?”来人说:“咱们明天就可以上工。”第二天,两个人来到工地,那里已经聚集了许多人。这时寨卜昌王氏家族的一个管家走过来说:“人差不多了,咱们干活吧。今天咱们修一条通往石窝的路。李长福是咱们石匠中公认的高手,工地由他带班干活。”所谓的“石窝”,就是采石头的地方。石匠们经过五天的辛劳,总算在荆棘丛中开辟出一条三尺来宽坷坎不平的山路。
人们来到石窝,只见矗立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座寸草不生的光秃秃的红色山头。石匠们都愣住了。为什么呢?这样的石头很硬,开采难度很大,錾子打下去,会冒出一连串的火花,石头上留下的只是一道浅浅的白色痕迹。过去碰到这种石头,人们都会放弃开采。可是管家说主人非要这个山头的石头,希望大伙出主意想办法。
李长福面对眼前的情况,一言不发。他蹲在那里,一锅接一锅地抽着烟袋。忽然,他站起来自言自语:“有了!”随后,李长福指派一些人去找柴火,一些人去打水。一会儿工夫,柴和水都找来了。李长福叫人把柴火堆到山坡上点燃。大火就熊熊燃烧起来,火势逼得人们躲得远远的。个把时辰,那火势渐渐小了下去。李长福叫人往火堆上泼水,立刻就有白色的水汽升腾,还可以听到崩裂的声音。等到听不到崩裂声,水汽散去,奇迹出现了。只见被火烧过的石头,裂开一道道裂纹。人群立刻欢呼起来,李长福抽着旱烟袋,脸上堆满笑容。原来他早就知道热石冷激易裂的道理。由此,李长福想到,能不能用这种火烧水浇的办法来对付眼前的红石头?一试,还真行。
工匠们很快就开拓了一个工作面。石工们原以为整个山头都是像山头表面那样坚硬的红石头,可是在清除表层的红石层后,呈现的竟然都是青色石。青色石,有的石层厚一些,有的石层薄一些。工匠们知道,这一次真是找到了好石头。这些石头都是上好的天然建筑材料,也是烧制石灰的好原料。
石匠们依据标在石头上的长度和宽度,在石头上开凿出石沟。然后,在两层石头中间凿出小石坑,把铁楔放进石坑里用力敲打。就这样,一块块或长或短或大或小的石头就开采出来了。小石头人抬兽驮,好运走。大石头,在下面放置圆圆的滚木,大伙喊着号子,沿着小路,推的推,拉的拉,运到山下,再装车运到寨卜昌村。经过多年的开采,那个山头,里面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空洞。那些石头在寨卜昌村,变成了各种精美生动的石刻艺术品和大大小小的建筑石材。
今天,你要是再来寨卜昌,会看到国家派来的专业古建队伍,正在对这些建筑进行大规模的全面保护性修缮。经过这次修缮整理,寨卜昌那些石雕艺术品以及整个古建筑民居群院,会以更精彩更完整的原貌,向游人展示往日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