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行的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各地严禁宣传“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一旦发现严肃处理。 (据中国新闻网)
每年高考结束后,与“状元”有关的广告充斥着各地报刊、网络、电视、户外显示屏、车载荧屏等各种媒介,让人眼花缭乱。高调宣传“状元”,本质是地方教育部门和相关学校借此提高名气,为来年招生奠定基础,但一些地方、一些学校宣传的“状元”,缺乏科学性与统一性,有的宣传的是省“状元”,有的宣传的是市“状元”,少数学校更是根据自身优势,自封一些“状元”。遍地开花的“状元”让老百姓真假难辨,而一轮又一轮的宣传让一些媒体和广告公司赚得盆满钵盈。
状元,是古代科举制度的产物,几千年来,一代代莘莘学子孜孜不倦追求的是功成名就,光宗耀祖,出人头地。那种“一考定终身”的科举考试制度并不科学,存在诸多弊端,如只注重了对考生掌握知识的考察,而忽视了考生综合素质的考评;重视了考生的知识占有量,忽视了考生的创新能力等。过度宣传“状元”,与现行的教育制度格格不入。现在的高考制度已为所有考生敞开了大门,并非像古代科举制度那样“一考定终身”,没有考上大学同样可以在一些领域作出优异的成绩。比如著名作家余华就是当年的高考落榜生,还比如很多著名企业家、科学家、记者、医生等,并非都是当时的“高考状元”。况且,很多学校用来作招生名片的“状元”在考试前也并非就是“状元”,只不过在考场上发挥得好一点而已,他们的考试分数和低他们10分的同学在本质上没有多少区别。
为了展示教育教学成绩,学校在相关媒体宣传一下无可厚非,但如果每一个学校都一味地去培养屈指可数的“状元”,那么喊了多年的“素质教育”就会变成“一纸空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进教育公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是新时代党给予人民的又一次庄严承诺。从高考制度改革试点到教育部严禁宣传“高考状元”,从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到教师队伍建设,一项项务实举措正在让这个承诺变成现实。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