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文化焦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让非遗之花绽放校园
六旬老人展功夫绝活
图片新闻
提升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赵杰喜获 韩国莫扎特声乐大赛最高奖
我市首部怀梆戏题材微电影纪录片 《戏迷姬文印》首映获好评
《沁阳优秀文学作品选》出版发行
图片新闻
焦作百姓文化超市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网上投稿 | 太极拳网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8 年6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非遗之花绽放校园
本报记者 王玮萱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3jz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 42 到 106592066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今年6月9日是我国第二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是“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为了迎接这个节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了一系列“非遗进校园”活动。

  6月3日,来自河南理工大学的一批学子在修武县西村乡当阳峪村的焦作市金谷轩绞胎瓷艺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谷轩)生产区完成了自己的毕业作品。

  学生们的作品极富创意,这离不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绞胎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柴战柱多日来的悉心指导。为了让学生们感受绞胎瓷文化的魅力,柴战柱还在厂区内专门开辟了优秀作品展区。

  “学生们的每件作品有三套,一套自己保存,一套留在金谷轩长期展览,另一套留在学校。因而,不管学生将来走到哪里,他们都会记住绞胎瓷技艺的根。”柴战柱说。

  其实,这并不是河南理工大学的学生们第一次在柴战柱的指导下,完成毕业作品。4年前,焦作市金谷轩绞胎瓷艺术研发中心成为河南理工大学建筑艺术、材料、计算机等学院的艺术实践基地。从那时起,河南理工大学建筑艺术学院、材料学院的学生们已开始在这里完成自己的毕业作品了。

  柴战柱告诉记者,通过持续不断地“非遗进校园”活动,有的学生已将绞胎瓷艺术创作当成了职业。

  毕业于河南理工大学的张凤娟和毕业于平顶山陶瓷艺术学院的李亚男就是这样落户金谷轩的。如今,她们在这里工作了4年,已成为这家绞胎瓷生产企业的技术骨干。

  来金谷轩的不仅有大学生,每年还有许多中小学生来这里开展艺术实践。在这里,他们可以免费获得制作材料,并在柴战柱或其他绞胎瓷技艺师傅的指导下,完成作品。

  据介绍,2016年,河南省文物局正式批准焦作市金谷轩绞胎瓷艺术博物馆成立。该博物馆每年接待全市中小学生1万余人次。今年年初至今,已接待全市中小学生3000余人次。

  除了柴战柱,我市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都在“非遗进校园”活动中起到了中坚作用,也通过此项活动,对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深刻理解。

  陈黎明是陈氏叶雕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此届“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他先后来到市龙源湖实验小学、焦作一中展示叶雕技艺。

  展示过程中,许多学生对叶雕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些学生说:“我太喜欢在树叶上画画了,我长大了也要成为叶雕师傅。”

  看到学生们兴奋的模样,陈黎明总会感慨:“老手艺以前是家传,现在应当是‘大家传’。只有这样,老手艺才能发展得越来越好。”

  由此可见,“非遗进校园”活动,在为学生们打开一扇艺术之窗的同时,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找到了路径。

  我市是太极拳发源地,让太极拳文化走进中小学校、走进大学,是我市弘扬太极拳文化、打造“太极拳之乡”的战略举措。这些年来,我市先后在焦作大学、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理工大学成立了相关的太极学院,不断助推我市太极拳文化产业发展步步提升。

  焦作大学太极武术学院院长邢树强介绍,焦作大学太极武术学院创建于2007年,是我国第一个公立专业太极拳学院,2009年通过国家教育部审批,成功申报了太极拳专业,是我国唯一一所有太极拳专业的高校。为了深化太极拳文化,该院还将中医的基础理论与按摩纳入了太极拳专业的教学体系,并自编了太极拳专业英语口语训练教材。11年来,该校已向社会输送了300余名职业太极拳拳手。

  持续深化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已使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内形成了一支生力军。

  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聂昆介绍,近年来,市非遗保护中心充分发挥传承人的“传承主体”作用,鼓励各级非遗传承人走进高校、迈出国门,传播传承非遗及其文化。市非遗保护中心多次组织“非遗进校园”活动,在全市中小学校、高校开展非遗展览、赠书、传统戏剧类会演以及传承人培训授课等活动,引起极大反响。

  缺人才,一直是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拓路求新的征途中遇到的难题。如何改变现状?不断深入地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在校园内“种”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星星之火,是一条阳光大道。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