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气多变,一位患者致电本刊热线,说是前两天发烧和拉肚子,医生说是阴暑,并给作了简单解释。但是,他还是不太明白,希望记者帮忙找专家了解一下。
在市中医院急诊科,记者找到了该科主任张军峰。张军峰说:“按中医理论,在风、寒、暑、湿、燥、火过偏的六淫中,暑属外邪,这与季节、工作环境有很强的相关性。暑邪致病有阴阳之分,在暑热或高温环境下作业而中暑者,属‘阳暑’,即老百姓说的‘中暑’。而在暑热时节,过食生冷、贪凉露宿或冷浴过久所致的热病,俗称‘中于寒’,就属阴暑,暑邪为火热所化,主升散,多挟湿,临床症状有高热、汗出、口渴喜饮、尿少短赤、头痛、头晕、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体温升高、气短、倦怠或猝然昏倒以及不省人事等。其中,挟湿者又常见胸闷脘痞、溏便、大便不爽等症。”
“这么严重!怎么防治呢?”记者问。
“首先,不要贪凉露宿和贪凉饮冷。在使用空调和电风扇时,注意风速不宜过大,也不要对人直吹。其次,出汗过多时不要骤然降温,饮食上尽量以清淡为主,少吃油腻,并且可适当饮用一些果汁或淡盐水补充水分。第三,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加强体育锻炼。”张军峰进一步解释说,中医方面,治疗阴暑一般以清暑祛湿、温中暖脾、散风袪寒为主,具体可以喝香薷饮、盐炙神阙穴以及多服生姜汤。而一旦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阴暑症状,还是应及时就医,避免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