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宣传更多实用的中医急救方法,一直是记者的愿望。昨日,记者决定去市中医院急诊科再访该科主任张军峰,就广传于民间的刮痧疗法追根溯源。
在门诊室,趁着患者不多,记者说明了来意。张军峰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他找了一些资料说:“要说起源,刮痧疗法可于针灸相提并论,也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砭石治病,针刺术、刮痧法都可以说是砭石疗法的延续、发展或另一种存在形式。刮痧最初适应证仅为痧证,痧证的记载较早见于宋代王荣《指述方瘴疟论》,也称之为‘挑草子’。元代医学家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中也有对痧证的描述。明清开始,关于刮痧的记载就多了起来。明代张凤逵在《伤暑全书》中载有‘绞肠痧’。清代有郭右陶的《痧胀玉衡》,还有《温热湿痧三种》《中暑痧症疗法》《痧症全书》《痧症燃犀照》《吊脚痧证》《绞肠痧证》《痧法备旨》《痧症度针》等。不过,刮痧未能像针灸等疗法一样得以系统发展,而是广泛流于民间,刮痧等许多实用技术常常被看成医道小技,难登大雅之堂。近代,人们才开始重视和发展刮痧疗法。”
“刮痧的原理是啥?能不能试试?”记者接着问。
张军峰答应了记者的要求,一边找出一个刮痧板,一边继续说:“刮痧疗法属于中医的一种外治法,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刮完以后皮肤局部出现红色粟粒状,或暗红色出血点等,这个特点是刮痧所独有的。刮痧治疗急性病,缓解一些症状,就跟这个出痧有直接关系。曾经有人这样举例,说刮痧好比在公路上发生堵车,车流不畅时,警察进行疏导,把坏的车辆清除到公路之外,车流就恢复正常了。我觉得这个比喻很形象。”
说着,张军峰在记者的胳膊上开始刮痧,一边刮一边说:“刮痧也有一定技巧,首先要有压力。如果没有压力,只在皮肤表面摩擦,会造成皮肤的水肿反而没有治疗效果,压力最好渗透到肌肉之中。其次注意角度。一般向刮拭的方向倾斜45度,个别穴位需要用90度的垂直角度。第三,速度不要太快。背部和四肢是从上向下刮拭,面部和胸腹部是从内向外刮拭。”接着,他又用刮痧板的边进行单方向刮拭,说是“面刮法”,也叫边刮法;一小段一小段短距离刮,叫“推刮法”,主要是用于病变的疼痛部位,消除刮痧板下的结节。之后,他又介绍了揉刮法、旋转刮法、厉刮法、垂直按揉法等。
最后,张军峰提醒,所谓的“痧”,古代多指发于夏秋两季的中暑、外感等急性病症,现在扩展到了呼吸、消化等病症,比如感冒、发烧、咳嗽、咽痛、恶心、呕吐、厌食、风湿痹症等。刮痧疗法虽然简便易行,副作用小,很多人在家就可以完成,尤其是服药困难的患者或不能采用其他治疗方法时,更能发挥其独特优势。刮痧还是有些禁忌的。施治者要具有一定中医理论和经络知识。凡刮治部位的皮肤有溃烂、损伤、炎症都不宜用这种疗法,大病初愈、重病、气虚血亏及饱食、饥饿状态下也不宜刮痧。另外,刮痧后,患者要注意休息,多饮温水,不可吹空调和电扇,不要洗浴,避免风寒之邪侵袭。而对于某些复杂危重的病人,一定要请专业医生进行刮痧治疗,以防贻误时间,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