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8点多钟,在沁阳市太行办事处东沁阳村,都会准时出现几组骑着三轮车挨家挨户走街串巷的人。“你拍一,我拍一,不要随手丢垃圾。你拍二,我拍二,尽量少用塑料袋儿……”听到熟悉的音乐声,村民们就会提着自家前一天的垃圾出门,分类倒进三轮车上。这些骑三轮车的人是村里专门进行垃圾回收的义工,共有10余人,两个人一组,骑一辆三轮车,负责回收全村380户村民的垃圾。每天回收的垃圾都会集中在村口的路上再进行分拣,一共要分拣出30种。垃圾分类,变废为宝,菜叶果皮做酵素,厨余垃圾无残留……这些都是该村实施零污染村庄建设后发生的可喜变化。
东沁阳村是全国6个零污染村庄建设试点之一。去年七八月份,由中国生物发酵协会举办的“一起回家创业——大学生下乡服务”活动,让东沁阳村干部群众感受到了环境污染的危害和开展垃圾分类、净塑等保护环境措施的迫切性。经过村两委及党员群众充分商议,东沁阳村决定实施零污染村庄建设项目。去年9月1日,该村开始推广垃圾分类和环保酵素制作,倡导村民进行垃圾分类、净塑,将厨余垃圾制作成堆肥和环保酵素,用于改良土壤、家居清洁、个人卫生、净化污水等方面,并成立孝亲扶贫车间,生产手工皂、环保手提袋及环保酵素,鼓励村民使用环保产品,减少环保污染。全村义工按照地理位置划分成6个小组,每组负责各自区域村民的宣传发动和垃圾分类回收,并鼓励村民自己制作环保酵素,村委会以成本价提供制作环保酵素用的红糖和糖蜜。经过几个月的运行,村民的认可度和参与度明显提高,制作环保酵素并应用到蔬菜种植、清洁厨具餐具、清洗水果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9月5日下午,记者来到该村。在村委会大院的一角,堆放着几十个大桶,里面装的是从厨余垃圾中分拣出来的各种果皮、菜叶。“我们把这些果皮、菜叶,加上红糖和水进行发酵,可以制作酵素。酵素的学名是酶,是一种催化剂,不同的酶可以分解不同的物质。这些酵素经过过滤后,可以用来洗脸、洗头、洗菜、洗锅等。”东沁阳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发军一边说,一边打开一个桶盖,桶里面盛满做好的酵素——散发着浓浓果醋气味的酱黄色液体。“垃圾分类,变废为宝,通过一年来的工作,村里的环境改善了,村民的环保意识增强了。”张发军对记者说,“在没有开展建设零污染村庄活动前,村里每天产生的垃圾要装满4辆三轮车,春节期间每天10车左右,原来规划要用10年的垃圾填埋场3年时间就填满了,只能重选填埋场,而且塑料袋乱飞、下水道蚊虫很多。如今,通过垃圾分类利用,垃圾明显减少,湿垃圾通过回收利用减了一半左右,干垃圾通过分类回收后减少75%以上。以前一刮风塑料袋满天飞,现在完全没有了。经过垃圾分类和回收后,各种类别的垃圾都得到了相应处理。”
记者通过走访发现,东沁阳村很多村民都在自制酵素。在村民王随亮家,每日的生活垃圾按类别分别放在3个垃圾桶里,屋檐下2个大桶内放着他自制的酵素。“我用这东西浇菜好得很!”王随亮告诉记者。听说记者来采访,何翠兰大娘让记者看她家的厨房、院子里盛着酵素的各种塑料桶。“用橘子皮做的酵素味好用来洗衣服,用瓜皮菜叶制作的用来浇菜,我还专门用西红柿制作一些自己喝。”说起自制环保酵素,何大娘如数家珍。还有不少村民,用酵素、纯净水、火碱和油脂,进行一定程序的融化混合,然后倒入模具里制作手工皂。“这些手工皂、洗衣液、洗洁精都是用酵素调制的,非常环保,没有任何添加剂。一开始村民不理解,我们也是顶着压力做垃圾回收工作。随着大家对这项工作的了解,现在非常配合我们的工作。这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工作,我觉得我的工作很有意义。”垃圾分类义工队队长武利霞说。
截至目前,村民和集体累计制作环保酵素60余吨,主要用于改良土壤、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和清洁下水道等,90%的村民能自己制作环保酵素,做到垃圾正确分类,并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环保酵素,部分村民还可以动手制作环保手工皂;村环保组已经可以做到把垃圾细分到28种;村委会成立了环保手提袋加工车间,生产后向村民发放,用于替代一次性塑料袋。农业方面,已有小部分村民在自己的菜地试验酵素种植,村集体回收土地32亩。其中,16亩酵素麦子亩产370多公斤左右;2亩怀山药和2亩怀姜长势良好;12亩果树中,已成熟的果实口感好,经检测,农残低于标准25倍以上。“我们实验田里生产的麦子与周边的麦子相比产量高、品质好,全麦面粉还没磨出来就收到订单500多公斤,每公斤售价2.5元。”张发军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