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安徽省两会上,省政协委员围绕教育热点提出建议,11月5日,安徽省教育厅进行集中回复。其中提出,安徽将制定学校午餐管理办法,引入准入与退出机制。此外,还将落实中小学校校长陪餐制,及时公开就餐人数和带量食谱等相关信息,并成立由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代表参加的膳食委员会。(据《江淮晨报》)
应当说,在食品安全责任体系中,校长陪餐制是一个不坏的制度。因为共同利益关联之下,责任往往能得到不打折扣的落实。其中,最经典的当属“降落伞合格率”的例子。二战时,降落伞合格率已逐步提升到99.9%,而美国军方要求必须达到100%。对此,厂商认为达到这个目标很难。于是军方在验货时,要求随机从产品中抽一个,由厂商负责人亲自从高空跳下,结果降落伞的质量很快就达到了100%。
类似“让领导带头”的做法,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比如,在高危的煤矿开采行业,早有“矿领导带班下井制度”;而某地发生水污染等事件,往往也有领导“带头喝水”,以示水质没有问题……作为一种信用背书也好,一种警示督促也好,“领导带头”有总好过没有。但从本质上来看,“领导带头”并非一把万能钥匙,甚至不应被视作防止事故发生的主要防范措施。要证明水质没问题,得用检验数据说话;要搞好煤矿安全,须落实安全生产……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也是一样,只要采购、制作、配料、分量均符合规范,校长在不在食堂吃饭,伙食质量和食品安全都不应该成为问题。否则,把校长吃得面黄肌瘦或者上吐下泻,到头来却没有制度上的反思改进,也是白搭。
事实上,校长陪餐制形同虚设的例子并非没有。今年9月,江西万安县部分学校学生营养餐出现发霉、变质等问题,多名学生食用后出现腹痛、呕吐症状,被送往医院救治。据了解,早在2014年,江西乐安、万安等17个营养餐计划试点县的各试点学校就已成立膳食委员会,参与本校营养改善计划的运行和管理,并规范供餐企业准入条件,落实校长陪餐制等保障措施。如果当地校长陪餐制执行得好,事发学校领导怎么没有发现营养餐发霉、变质问题?
由此可见,校长陪餐只是提升学校膳食质量的起点,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制定“未陪吃”的问责机制,让学校负责人的行为受到约束和限制,并真正扮演好“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角色。同时,还要建立监督机制,给学生举报权,让其监督权得到发挥,以便更好地维护自身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