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形成马克思主义独特的理论风格和独特的文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毛泽东在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时特别指出,“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去表达它。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风建设,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风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而萌芽、形成和发展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点和风格。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求真务实精神
实事求是一词,最早出自东汉班固的《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其意是指做学问要注重客观事实根据。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从辩证唯物论及认识论的哲学高度,赋予实事求是这一中国历史典故以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内容,使其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命题。这是毛泽东运用传统文化来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成功范例。延安整风后,实事求是这一中国化的概念表述,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
实事求是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风的核心和灵魂,是树立良好文风之本,而求真务实是实事求是的必然。就文风建设而言,求真务实强调的是写文章或讲话要以具体的事例和翔实的数据为支撑,能反映和解决现实问题,即说实话、办实事。
毛泽东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告诫全党“讲真话,不偷、不装、不吹”,多次强调假话一定不可讲,爱讲假话的人,一害人民,二害自己,总是要吃亏的。
邓小平文风观的核心是“管用”。他主张“多做实事,少说空话”,反复强调,我们开会、作报告、做决议以及做任何工作,都为的是解决问题。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号召全党“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把求真务实贯彻到治党治国各个方面。从领导机关做起,大力整治文风会风,提倡开短会、讲短话、讲管用的话,力戒空话套话。求真务实作为党的文风的价值取向,在全党达成广泛共识并逐渐成为理论自觉。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注重调查研究
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贴近不断发展的群众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文风的特性,也是中国共产党文风建设的重要内容。
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视角来看,如果脱离社会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就不会被人民大众所关注,更不会被人民大众所接受。
在文风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最重要的方法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毛泽东是我党最早倡导和坚持调查研究的领导人之一,他一贯反对那种“不调查,不研究,提起笔来‘硬写’”的宣传家,号召党的理论宣传工作者要“迈开双脚,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扎扎实实地做调查工作。
党的十八大后,中央出台的“八项规定”第一条就指出:中央政治局全体同志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大兴调查之风,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了解实情,取得真经。
通过长期实践,我党形成了良好的调查研究传统和科学的调查研究理论,极大丰富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风的内涵。
坚持党风学风文风统一,把文风建设纳入从严治党总格局
1942年,毛泽东提出,“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 ”。这一论断,为我们准确把握党风、学风、文风三者的关系及文风的本质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始终从政治的高度、党性的高度认识文风的重要性,并把文风建设纳入从严治党的总格局。
党风是一个政党及其党员的党性和世界观的外化呈现,在学习问题上的反映是学风,在语言文字上的反映则为文风。党风是根本,学风、文风统一于党风。文风是党风和学风的表现形式,有什么样的党风和学风,就有什么样的文风。一切不良文风,本质上都是党性不纯、学风不端的表现。党的理论联系实际,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工作作风和科学学风,体现在文风上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风。
坚持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倡导短、实、新,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马克思主义文风的实质是为了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的内容只有通过完美的形式才能便于受众接受和喜欢,宣传功能才能更为强大。
马克思在致恩格斯的信中说:“不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却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所谓艺术的整体,就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毛泽东指出,文章和文件都应当具有“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这三种性质。习近平同志对优良文风提出的要求是“短、实、新”。两种要求,表述不同,但实质是一致的,都是提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坚持植根民族传统文化,打造中国风格
在马克思主义文风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文化作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转换,使其具有现实价值,为现实服务,是我党文风建设一贯的主张和实践。
我党在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挖掘和开发过程中,始终扎根中国优秀思想文化和语言文字的土壤之中,运用民族语言更加贴切和形象地宣传和阐释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文风注入了鲜明的中国风格。
(作者单位:焦作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