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进行康复治疗的患者又渐渐多了起来。昨日,记者决定到市中医院康复科再走访走访,看看还能有什么新发现。结果,没有什么新发现,倒是看到以前曾经报道过的脐针治疗特别火爆。该院康复科主任杨明军告诉记者,脐针疗法用针较少,操作简便,患者痛苦小,实用、快速、高效、安全,治病范围广,且很少有副作用,再加上上次报道后,更增加了群众对这种治疗方法的了解,现在希望进行脐针治疗的患者越来越多了。
听了杨明军的介绍,记者想到去年年初对脐针的探访意犹未尽,就决定再探脐针。
在针灸室,记者找到去年采访过的该院康复科副主任付斌。熟人相见也不客套,看到付斌稍微有点空闲的时间,记者就开门见山地问:“您能不能再讲解一下脐针与传统针灸方法的不同?”付斌想了想,笑着说:“主要有四点:一是理论不同。普遍的针刺方法理论都是基于中医理论,建立在中医的经络学和腧穴学上,但脐针的理论是建立在中国《易经》理论的基础上,还原了最原始的中国医学。二是全息不同。普遍的针刺方法都是使用‘结构全息’,就是将人体的结构浓缩在治疗部位,而脐针使用的是‘信息全息’结合‘结构全息’。三是用针不同。普遍的针刺方法都是以所用的穴位作为刺入点,并以直刺为主要手段,即便是斜刺和横刺也不是以疗效来决定,而是避免损伤。脐针没有直刺,针刺方向是以临床疾病的对应关系来决定的。四是经气不同。普遍的针刺都是以十二正经为主要手段,十二正经属于人体的后天经气,而脐针治疗是激活人体的先天经气来调节阴阳,祛除疾病。”
记者似懂非懂,让付斌再给解释一下。“《洛书》中说:‘其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于中。’这是《洛书》对人体整体的一个描述。”付斌耐心地说,“脐针的‘脐洛书全息律’,就是把《洛书》对人体的划分理论投影纳入脐部。头面放射区,在脐上反射区两侧,主治头面部各种疾病;颈肩反射区,在脐壁处,主治相应部位疾病;上肢反射区在颈肩反射区下方。另外,还有胸肺心反射区、肝胆反射区、脾胃反射区、肾反射区、腰反射区、下腹反射区、下肢反射区、足反射区、脐上反射区、脐中反射区、脐下反射区、脐上下五分反射区、脐上下左右各五分反射区、脐中四边反射区,总共17个反射区。”
这下,记者有点明白了。
付斌进一步解释:“古人认为,医来自于易,有‘易肇医之端,医蕴易之秘’的说法,而脐针也使用了八卦理论,所用的‘脐八卦全息’就是采用后天八卦。”
听付斌谈到易医和八卦,记者知道这次采访将依然意犹未尽。看来,下次有机会还要再探脐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