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几乎寸步不离的陪伴母亲。母亲84岁,患阿尔茨海默症已到了中度阶段,时刻需要有人照顾。我上班期间都是由父亲和妻子轮流照看母亲,为了减轻他们的负担,春节假期我便主动承担照顾母亲的任务。
母亲是从苦日子走过来的,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相继生下了我们兄妹五人。当时,母亲生活在农村,父亲在新乡地区工作。母亲拉扯我们兄妹,还要参加生产队劳动,家里全靠奶奶和母亲在支撑。那个年代农业机械化程度非常低,农业生产几乎全靠人力、畜力。就拿收麦子来说,在烈日下要一镰刀一镰刀的先把麦秆割倒,干一天下来腰酸背痛。光割麦秆得持续一星期左右。接下来要把麦秆运到打麦场,用牲口拉着石磙一遍遍碾压麦秆进行脱粒。收完麦子开始种玉米,那时没有播种机,全是靠一锄头一锄头地挖坑,将种子点进去。“三夏”过后,不久便是劳动强度比“三夏”还大的“三秋”。那时的农民一年忙到头,只有在冬天稍微轻闲些。但是,由于我家人口多、劳力少,年年都是缺粮户。为了多挣工分,年轻好强的母亲在冬季也很少休息,经常和男劳力一起出工,承担男劳力一样强度的劳动。
那个年代不仅劳动强度大,吃不饱、物质匮乏几乎也是那个年代的代名词。特别是我出生时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吃不饱,再加上长期重体力劳动,母亲常出现断奶。是奶奶常抱着我在村子里走东串西借奶。以至于在多少年后,我上大学要离开村子那一年,嫁到外村一个本家姑姑,见到我后说:“你小时候吃过我的奶,还记不记了。”由此我知道了借奶的经历。
现在,母亲患阿尔茨海默症后,记忆力严重衰退,很多记忆停留在年轻时候,有时刚刚做过的事就不记得,有时我是谁她也不记得了,但我是她的儿子却始终没有忘记。回家每次叫妈,她都能很快回应。
母亲年轻时要抚养我们兄妹五人,在缺吃少穿的年代,只要有吃的总是先让我们吃。省吃俭用是母亲经历了太多的艰辛后,养成的习惯。现在,每当到吃饭的时候,母亲总是不肯先吃,唠叨说:“孩吃了没有,饭多不多。”尽管我再三解释不缺吃的,但她的思维仍停留在过去的年代。只有当我先吃以后,有时甚至当我吃完以后,她才肯动筷子。我想,这就是平凡而珍贵的母爱,她虽然忘记了很多,但从不曾忘记对子女的爱。
现在,母亲出现严重的认知错误,看见家中的塑料低登子便以为那是一个孩子,会自言自语地和登子说话。一次,母亲怀抱着登子靠在沙发上熟睡,我轻手轻脚地想把登子从她怀中抽出来,没想到刚有点动静就惊醒了她,任凭我怎么解释“这是登子,不是孩子”,她就是不松手。当强行把登子抽出来后,母亲边哭边嘟囔:“谁把孩子抢跑了。”一家人安抚解释,哄了好半天才算平息下来。是啊,母亲老了,她抱不动自己的孩子了,可是她年轻时怀抱我们兄妹五人的认知一点也没有错,护犊的天性一点也没有减,想再抱抱幼儿时我的情怀也没有随年龄而消失。
母亲一番哭闹之后,我也很自责,不该惊扰母亲的好梦,中断她自认为的“美好时光”。是啊,做子女的何尝不想让自己的母亲年轻,何尝不留恋母亲的怀抱,即使住豪宅别墅也没有母亲的怀抱温暖温馨、睡得坦然。
母亲在人生尚有来处,陪伴母亲的日子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