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智玲
心血管疾病病情顽固,稍有不慎便有性命之危。市第五人民医院内三科又称心内科,承担着救治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重任。近年来,该科主任杨静在追求医疗技术发展的道路上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带领科室人员走出了一条全能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真正成为患者健康的守护者。
做患者的“主心骨”
“多亏了杨主任的悉心治疗,我才能康复出院。这一个多月,对我来说就是一次重生。”3月1日,吴女士握着杨静的手感激地说。
吴女士今年60岁,因心脏疾病经常出现胸闷症状,严重时甚至会突然晕倒。刚过完春节,吴女士在家中再次晕倒,被家人送到了市第五人民医院内三科。杨静为她检查后发现,她所患的疾病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最好的治疗办法是通过心脏介入手术安装心脏起搏器。
听到要手术,吴女士有点忐忑不安。但她又想让自己的病赶快好,一时间犹豫不决。杨静明白吴女士的心情,就坐下来耐心地为她讲解。她告诉吴女士,人的心脏能够有节律地跳动,全靠心脏里的一套传导系统,这套传导系统就像一条供电线路,其主电缆和重要的中转站就埋在间隔里,小的电线则分布到整个心脏。这套传导系统一旦出现问题,就叫心律失常。心脏起搏器是一种植入体内的电子治疗仪器,通过脉冲发生器发放由电池提供能量的电脉冲,通过导线电极的传导,刺激电极所接触的心肌,使心脏激动和收缩,从而达到治疗因某些心律失常所致的心脏功能障碍的目的。
最终,吴女士和家人都同意接受手术。“自从生病以来,每天提心吊胆,真担心有一天心脏突然停止工作。”吴女士说,希望通过手术,解除病痛。
为了让患者及其家属更放心,手术当天,杨静邀请省里的心内科专家现场指导。在专家的指导下,杨静和她的医疗团队成功完成了手术。术后,刘女士明显感到自己的心脏功能变得强大,这种重获新生的感觉让她欣喜不已:“杨主任为我壮胆撑腰,这个手术做得很不错。”
“医者仁心。一名称职的医生就要勇于担当,做患者的‘主心骨’,用精湛的医术为患者解除病痛,这是一分沉甸甸的责任。”杨静说。
勇攀技术高峰
近年来,市第五人民医院内三科收治的老年病患者较多,多数患者入院时,往往患有心血管疾病、肺部疾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而且,患者入院时多为急症或者危重情况。“这对医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具备精湛的技术,才能更好地守护患者的生命。”杨静说。
市第五人民医院受自身条件限制,许多前沿诊疗技术无法开展。杨静认为,医院的基础条件差是现实问题,但这并不是医生放弃学习和进步的借口,她要求科室医护人员定期组织业务学习。为了让大家了解目前国内乃至世界上先进的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她自费购买资料和大家一起学习,遇到疑难病例及时与省内心血管专家沟通,请专家给出治疗方案。她常常告诉科里的医生,这样做不是为了争得一分荣誉,而是为了更好地守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随着市人民医院和市第五人民医院成为医联体合作单位,市人民医院为市第五人民医院提供人员和技术支持后,困扰杨静的问题迎刃而解。去年10月份,杨静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带领科室人员正式开展心脏介入治疗,短时间内,她成功为多例患者实施了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和心脏介入治疗术,还开展了多例冠状动脉造影术,受到患者和家属的好评。
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在杨静的带领下,市第五人民医院内三科的医护人员积极进取,取得了很大成绩。记者了解到,该科医生王晓利、李秀芳等先后完成了《心肌肌钙蛋白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应用价值》《疏血通联合单硝酸异山梨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等论文10余篇,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