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国两会正在召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既有利于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也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今年要大规模扩招100万人。”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潜江市市长龚定荣看到这段内容后很振奋,他所在的潜江市有一个火爆的“龙虾学校”,是一个高职院校里面专门培养小龙虾技能人才的饮食文化学院。今年,该校首批学生即将毕业,而这130多人在毕业前就被用人单位“预订一空”。
(据《北京青年报》)
从外来入侵物种,到颇具中国特色的餐桌美食,近年来,在全国各地火爆的小龙虾催生出了一个全新产业,围绕其延伸的上下游产业链条增加了财税收入,也直接带动了就业。而潜江龙虾学校的红火,则将这条产业链再次延伸,其意义不仅在于为小龙虾产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更在于为职业教育围绕市场量体裁衣提供了典型案例和实践经验。
对市场有高度的敏感性,对新专业设置有较强的操作性和政策支持,这恐怕是潜江开办龙虾学校之初,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必须攻克的障碍。事实上,当2017年,潜江市在当地的江汉艺术职业学校的饮食文化学院设置了与小龙虾相关的市场营销、烹饪工艺与营养、餐饮管理三个专业,并纳入统招时,很多人认为这是蹭热度的网红专业,其结果很可能“过把瘾就死”。然而换一个角度看,在“板砖满天飞”的舆论环境下发展起来的龙虾学校,具有与生俱来的敏锐、果断与执着。
拒绝“过把瘾就死”,除了学校自身科学发展外,潜江当地的环境是其成长的天然“温床”。2010年5月,潜江市被评定为“中国小龙虾之乡”,连续7年小龙虾出口量位居全国第一。据不完全统计,在潜江从事小龙虾产业的人有15万,占到了当地劳动人口的一半以上。除了学历教育外,龙虾学校3年来还对6000多人进行了短期培训,其中相当一部分人的年薪都在12万元,有3年工作经验的厨师月薪甚至能达3~5万元。所以,潜江打造全国小龙虾产业的人才摇篮具备天时、地利与人和。
也正因为如此,火爆的潜江龙虾学校模式,不可盲目复制。从近些年诸如共享单车等“流星产业”的发展轨迹看,炒作概念、融资膨胀、抢占市场、供给臃肿、野蛮生长,热门产业的无序发展,使资本的天然弱点暴露无遗。因此,尽管人们对小龙虾美味的追捧没有地域之分,但“中国小龙虾之乡”只有一个,这也意味着相关专业很难“移植”到全国各地。
通过案例解读,为各地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参考:发展职业教育切忌“水土不服”,其专业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当地产业特点、资源禀赋等条件。潜江龙虾学校的火爆,是产教融合发展的典范,实现了职业教育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双赢,更显示出了顺应市场变化的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生命力。职业教育只有向着高质量方向发展,才能培养出市场所需的工匠人才,也只有市场的认可、收入的增加、社会地位的提高,才能让蓝领职业像发达国家一样受到更多青年人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