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创新驱动:焦作转型升级“核动力”
在经济转型攻坚关键时期担当重任
焦作创新,锐意进取,铿锵前行
创新体制机制 提升创新能力
焦作市科学技术
特别贡献奖
吕平安:创新提升育种实力
姜丰伟:创新决定发展方式
五次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
焦作创新,基础形成,亮点频闪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8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经济转型攻坚关键时期担当重任
焦作创新,锐意进取,铿锵前行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2012年7月31日,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在市会议中心隆重召开。 本报记者 赵耀东 摄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焦作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期,是焦作转型发展的全面攻坚期,是焦作率先发展的关键提升期,也是焦作科技发展的重要跃升期和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时期,焦作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和省、市党代会精神,以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和调整产业结构为突破口,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以科技项目为抓手,培育一批创新团队,扶持一批创新型企业,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为建设更具活力新型城市、实现奋力走在中原经济区前列目标提供强大的科技引领和支撑作用。

  结合我市实际,近期要突出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强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一要尽快实施市级重大科技专项。市政府决定从2012年起,启动实施市级重大科技专项,出台《焦作市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办法》,每年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集中科技创新资源,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培育形成一批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战略性产业,突破一批对产业竞争力整体提升具有全局性影响、带动性强的关键共性技术,解决一批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以科技创新的局部跃升带动产业集聚发展和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二要抓好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实施。突出抓好“千吨级锂离子电池用六氟磷酸锂研发及产业化”、“甾体类化合物的生物转化技术”2个国家“863”计划项目,突出抓好“兆瓦级风电偏航制动器”、“千吨级锂离子电池用六氟磷酸锂研发及产业化”、“热升华成像技术和配套打印设备的研究与应用”等3个省重大科技专项,确保按期完成研发与产业化目标任务。三要加强国家和省重大、重点项目申报。每年有重点地策划和组织申报一批国家和省重大、重点科技项目。今年,在生物医药、汽车零部件和装备制造等领域,力争列入国家“863”计划及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1~2项,力争列入省级以上重点项目20项。四要加大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的组织实施。每年组织实施市级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等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不少于100项,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促进科技创新能力迅速提升。

  强力推进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一要培育壮大创新主体。要加快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的科技型企业、创新型(试点)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以及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促进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主体、技术创新主体、成果转化应用主体,引导企业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今年,力争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认定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认定市级科技型企业50家;力争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1~2家,认定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0家。到2015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力争达到40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0家;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达到30家,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达到60家。二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要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的骨干企业为重点,加快建设和发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现有的创新平台要加强管理,进一步完善研发设施,加大研发投入,充分发挥应有作用;多氟多、江河纸业和中内配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要积极创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今年,力争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省院士工作站3家,认定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以上。到2015年,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力争取得突破,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40家,省院士工作站达到15家以上。三要丰富和发展创新载体。各产业集聚区要积极创建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努力向产学研结合平台、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方向发展;要积极发展科技创业孵化器,加快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四要坚持产学研合作。市科技部门每年将举办4次产学研活动,今年要举办好装备制造、材料和能源、化学化工和生物医药产学研合作交流专项活动。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推动产学研合作行之有效的方式,可以实现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在战略层面的有机结合和协同创新,促进各方面创新资源、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向优势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集聚,形成引领产业技术创新的“联合舰队”。目前,我市已组建了农作物种业、造纸装备、锂离子电池3个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下一步,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在装备制造、光伏光电、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再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分工和合理衔接,联合开展行业技术预测、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重大技术标准研制、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制定、区域品牌打造等协同创新,突破一批核心技术,掌握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提升相关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强力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一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对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撑引领作用,聚焦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生物与新医药、新能源及节能、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和管理,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尽快建立高新技术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和定期发布制度,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向先导性、支柱性和战略性产业发展。今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力争达到22%,2015年要达到35%以上。二要加快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围绕装备制造、铝、化工、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通过科技创新,改造传统技术工艺,拉长产业链条,发展高端产品。加快运用先进适用技术、信息化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优势产业,提升装备水平和工艺水平,推动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大力实施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工程,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节能降耗、减排控污和资源综合利用,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和创新能力。三要推动农业转型发展。积极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促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意见》,围绕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集成示范粮食生产新技术、新品种,探索新的耕作技术和生产模式。发挥育种研发优势,积极选育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超高产新品种,建设全国小麦、玉米育种创新基地和重要小麦良种集散基地,加速主要粮食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大力发展“四大怀药”特色产业,积极开发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怀药药品和怀药保健品,抓好河南省中药现代化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创建工作。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推进农村信息网络兼容并用,为“三农”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重点实施以物联网为代表的农业标准化生产检测系统示范工程,推广数字化测土配方施肥和生态农业养殖新模式,积极创建省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市。

  积极推进科技改革与创新。一要推进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结合我市经济社会阶段性发展需要,及时修订完善科技计划体系,确保科技计划体系科学化。改革科技项目立项办法,引导和鼓励企业、高校、科研单位以产学研合作方式申报科技项目,推进各类创新资源向项目集聚,确保项目质量、水平和经济社会效益。改革政府科技经费支持方式,由过去支持单个企业、单个项目向支持产业转变,优先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和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项目,推进产业科技进步,提升产业竞争力,支撑产业快速发展。改革科技项目管理制度,建立企业项目数据库,实行科技项目备案制,密切关注企业自发的科技创新活动,收集相关信息,跟踪指导,广泛推进企业科技创新。二要建立政府部门间的协同创新机制。下决心打破部门之间、行业之间条块分割、相互封闭的格局,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促进科技资源有效配置和综合集成。科技主管部门要认真研究急需解决的制约区域重点产业发展的技术问题,尤其要在产业群、产业链和创新链上凝练关键瓶颈技术,集中财政科技资源,重点支持重大项目破解关键瓶颈问题,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三要建立科技金融结合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探索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和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吸引金融机构、创投机构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投入,解决企业科技创新融资难问题,扶持企业持续开展科技创新。四要改进科技评价制度。建立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新机制,把全社会研发投入(包括政府财政科技投入、企业科技投入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三大科技指标作为评价县市区创新工作的重要指标,列入政府目标考核,引导区域科技创新工作深入持续开展。五要完善科技投入体系。积极完善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采取多种措施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采取多种形式撬动金融部门和社会资本加大对科技创新支持,加快形成以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资本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六要建立健全创新政策体系。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工作促进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的意见》和市政府《关于加强科技金融结合促进科技型企业发展的意见》,修改完善《科技型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制定出台《创新型(试点)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试行)》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意见》等创新政策,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

  积极扩大科技开放与合作。一要加强与省科技厅的合作。以此次市政府与省科技厅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契机,建立市厅会商机制,定期召开市厅合作会议,争取省科技厅在项目、经费、政策、信息、人才等方面对我市的大力支持。二要加强与高水平的高校、大院大所和大企业的科技合作。要积极主动地与高水平的高校、大院大所和大企业“亲密接触”,吸引它们来我市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设立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和研发分支机构,吸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在我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三要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按照全市开放工作扩领域、提水平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与国外、境外的科技合作交流,加大力度,拓宽渠道,实施一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引进一批国际先进技术和高端科技成果。

  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以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为载体,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一要继续开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消除零专利申请活动。今年,规模以上零专利申请工业企业70%要消除零专利申请,全市专利申请总量保持在2000件以上,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增至1件;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消除零专利申请,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增至1.5件。二要积极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优势产业集聚区。到2015年,培育市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5家、优势产业集聚区5个,培育省级优势企业5家、优势产业集聚区2个。三要积极开展专利质押贷款试点,促进专利技术推广转化。四要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增强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升知识产权运用能力。五要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打击知识产权违法行为,保护专利权人合法利益,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竞争秩序。

  加强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要积极组织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及创新团队培育工程,围绕重点产业和高新技术优势领域,依托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和各类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到2015年,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20名,培育在国内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创新团队8个。

  本报记者 王 言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