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杨帆)近日,沁阳市柏香镇杨氏族人在该镇中心小学校园内(“延香馆”旧址),发现一通明代崇祯己卯年“杨景欧先生乡里生祠碑”。目前,该碑已移交沁阳市文物局保护。
据介绍,该碑呈长方形,青石质地,原由碑首、身、座三部分组成,现仅存碑身。该碑残高227厘米、宽74厘米、厚19.7厘米,碑文仿宋体,凡16行,足行60字,计956字,四边浅刻缠枝花卉图案,碑身中部字迹漫漶不清。
杨景欧即杨嗣修,进士出身,官至宁夏巡抚,正三品通仪大夫,当地人称“杨都堂”。据《怀庆府志》和《河内县志》记载,杨嗣修(1563-1644年),字景欧,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丁未科进士,“初授行人,转任户部主事,出守衡州府,调任汾州,升登州副使,再迁榆林道。”《崇祯长编》记载:崇祯元年四月,“杨嗣修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地方赞理军务”。杨嗣修著有 《春秋叙实编》《从心漫 书》等著作。崇祯三年(1629)杨嗣修赋闲还乡后,捐资创办义学“延香馆”,并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撰写《延香馆记》,由曾任明清两朝礼部尚书的著名书法家王铎书丹《延香馆帖》;之后,又首倡捐金筑柏香“善建城”,由王铎撰书《创柏香镇善建城碑铭》及四城门门额。
“杨景欧先生乡里生祠碑”记述了杨嗣修的生平事略和立祠经历等情况,表达了乡亲们知恩报本、敬贤怀古之情。该碑的发现,为进一步了解、研究杨嗣修生平事迹及明末政治、社会制度等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