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焦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让传统村落历久弥新
寒梅傲雪绘人生
王天福:乡村画家的艺术坚守
“安乐寨杯” 硬笔书法大展开始征稿
朗诵诗词缅怀英烈
楹联文化走进校园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6 年4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传统村落历久弥新
——访河南省传统民居专家委员会委员、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院长陈兴义
作者:本报记者 王龙卿 见习记者 赵 娟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①
  ②
 
   

  近年来,“美丽乡村”建设掀开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新篇章。在乡村建设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国家更加重视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审美价值等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各级政府、民间等社会力量开始积极投入到传统村落的建设中,但由于缺乏专业指导、目光短浅、配套政策缺失等因素,部分传统村落在开发过程中遭遇“自然性破坏”“建设性破坏”“开发性破坏”等问题。传统村落究竟应该何去何从?

  针对此问题,3月29日,记者采访了河南省传统民居专家委员会委员、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院长陈兴义。

  为什么人?

  ——农民的扎根地,市民的休闲地

  “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首先要考虑‘为什么人’的问题。如果开发的目的只是为了给城市人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那么城市人走了之后,传统村庄何以为继?传统村落的开发不是简单地把城市人希望的生活方式移植到农村,让村庄成为城市的附属品,而是应该谋求乡村自身的发展。传统村落的‘活化’看似简单,实则是关系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大问题。”陈兴义说,“所以,传统村落发展目的应该有两个:一是为了村里的原住民,让留守乡村的人愿意继续留下来,让外出务工的人愿意返乡发展,这就要盘活乡村经济,精准开发乡村优势的文化、旅游等各类资源。二是让已经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有根可寻,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休闲场所。基于这两个方面,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不能搞一阵风,应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及持续发展。”

  为了深入研究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问题,在陈兴义的推动下,2015年6月,河南理工大学成立了“河南理工大学中原传统村落建筑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为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推进乡村生态环境建设、打造魅力乡村探路。

  如何“活化”?

  ——打“特色”牌,走“特色”路

  明确了为谁发展的问题,接下来则要考虑怎样发展的问题。

  陈兴义带领他的科研团队对南太行古村落实地调查后发现,每个传统村落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基因。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是一个整体性、系统性的工作,不仅要把原有建筑变美,而且要考虑如何让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陈兴义说,“我们要深入挖掘古村落的文化基因,通过挖掘、引进产业等方式激活它,进而成为维持传统村落持续发展的产业,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特色路,从真正意义上‘活化’古村落,而不是‘火化’。”

  陈兴义说:“传统村落‘活化’要以民为本,重塑诗意环境,让乡村留得住乡愁;要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挖掘特色,让乡村留得住乡人。”

  作为建筑学教授,陈兴义特别强调了村落建筑的保护与开发。他说,“我们要慎重对待古建筑,在保护中做到‘保古留迹,修破补败,外朴内新,相得益彰’。同时,做好整体设计,尊重村落发展历史,保存不同时期建设,有机整合各类空间,构筑特色生态乡村。”

  我们能做什么?

  ——多专业“组合拳”服务地方发展

  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秉承“明德任责”的校训,积极发挥高校优势,联合大学四个学院的建筑学、城乡规划、工业设计、环境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工程等专业,组成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团队,启动河南理工大学美丽乡村行动计划,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有针对性地出谋划策。

  记者采访时,陈兴义带领着学生们刚刚从沁阳市九渡村实地考察回校。学生们根据九渡村的自然和人文特色,提出了在九渡村发展山草药种植基地、太行黄羊养殖基地、农耕文化体验基地等设想。

  乡村建设,有很多像他们一样的人在路上。

  古丹道上九渡村

  位于沁阳市境内的丹河峡谷在5000年前就有古丹茱部族栖息于此。通过丹河峡谷的丹陉是古时穿越太行山的八条通道之一,地理位置险要,从古到今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峡谷内的九渡村是中国传统村落,古民居、古磨坊、古树众多,开发潜力大。近日,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等专业的数十名师生走进九渡村,开展资源调查,准备拿出保护方案,希望对古村落“活化”做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九渡村内,有数百座200年以上历史的明清古民居,整座村落依山傍水,绿树环合,自然景观奇佳,展示着中原古民居的历史沧桑。

  图①为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学生在拍摄九渡村中一古民居。

  图②为九渡村中的水窖吸引了师生们的目光。

  本报记者 王龙卿 摄影报道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