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美丽乡村”建设掀开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新篇章。在乡村建设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国家更加重视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审美价值等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各级政府、民间等社会力量开始积极投入到传统村落的建设中,但由于缺乏专业指导、目光短浅、配套政策缺失等因素,部分传统村落在开发过程中遭遇“自然性破坏”“建设性破坏”“开发性破坏”等问题。传统村落究竟应该何去何从?
针对此问题,3月29日,记者采访了河南省传统民居专家委员会委员、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院长陈兴义。
为什么人?
——农民的扎根地,市民的休闲地
“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首先要考虑‘为什么人’的问题。如果开发的目的只是为了给城市人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那么城市人走了之后,传统村庄何以为继?传统村落的开发不是简单地把城市人希望的生活方式移植到农村,让村庄成为城市的附属品,而是应该谋求乡村自身的发展。传统村落的‘活化’看似简单,实则是关系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大问题。”陈兴义说,“所以,传统村落发展目的应该有两个:一是为了村里的原住民,让留守乡村的人愿意继续留下来,让外出务工的人愿意返乡发展,这就要盘活乡村经济,精准开发乡村优势的文化、旅游等各类资源。二是让已经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有根可寻,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休闲场所。基于这两个方面,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不能搞一阵风,应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及持续发展。”
为了深入研究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问题,在陈兴义的推动下,2015年6月,河南理工大学成立了“河南理工大学中原传统村落建筑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为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推进乡村生态环境建设、打造魅力乡村探路。
如何“活化”?
——打“特色”牌,走“特色”路
明确了为谁发展的问题,接下来则要考虑怎样发展的问题。
陈兴义带领他的科研团队对南太行古村落实地调查后发现,每个传统村落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基因。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是一个整体性、系统性的工作,不仅要把原有建筑变美,而且要考虑如何让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陈兴义说,“我们要深入挖掘古村落的文化基因,通过挖掘、引进产业等方式激活它,进而成为维持传统村落持续发展的产业,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特色路,从真正意义上‘活化’古村落,而不是‘火化’。”
陈兴义说:“传统村落‘活化’要以民为本,重塑诗意环境,让乡村留得住乡愁;要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挖掘特色,让乡村留得住乡人。”
作为建筑学教授,陈兴义特别强调了村落建筑的保护与开发。他说,“我们要慎重对待古建筑,在保护中做到‘保古留迹,修破补败,外朴内新,相得益彰’。同时,做好整体设计,尊重村落发展历史,保存不同时期建设,有机整合各类空间,构筑特色生态乡村。”
我们能做什么?
——多专业“组合拳”服务地方发展
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秉承“明德任责”的校训,积极发挥高校优势,联合大学四个学院的建筑学、城乡规划、工业设计、环境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工程等专业,组成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团队,启动河南理工大学美丽乡村行动计划,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有针对性地出谋划策。
记者采访时,陈兴义带领着学生们刚刚从沁阳市九渡村实地考察回校。学生们根据九渡村的自然和人文特色,提出了在九渡村发展山草药种植基地、太行黄羊养殖基地、农耕文化体验基地等设想。
乡村建设,有很多像他们一样的人在路上。
古丹道上九渡村
位于沁阳市境内的丹河峡谷在5000年前就有古丹茱部族栖息于此。通过丹河峡谷的丹陉是古时穿越太行山的八条通道之一,地理位置险要,从古到今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峡谷内的九渡村是中国传统村落,古民居、古磨坊、古树众多,开发潜力大。近日,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等专业的数十名师生走进九渡村,开展资源调查,准备拿出保护方案,希望对古村落“活化”做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九渡村内,有数百座200年以上历史的明清古民居,整座村落依山傍水,绿树环合,自然景观奇佳,展示着中原古民居的历史沧桑。
图①为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学生在拍摄九渡村中一古民居。
图②为九渡村中的水窖吸引了师生们的目光。
本报记者 王龙卿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