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个春秋的公路生涯,雕刻出他眼角的皱纹,见证着日月轮转。他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强烈的责任感和满腔热血实现着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他叫王上水,是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焦作市公路管理局工程科科长。
公路“拼命三郎”
王上水出生于1966年,看到他瘦弱的身材,怎么也不会把他和“拼命三郎”连在一起。但是,他就凭着这样的身板,先后在我市焦郑高速、焦晋高速、常付线一级公路、冢沁线一级公路等近20个公路项目建设中大显身手,被称为公路系统的“拼命三郎”。
获轵线改造项目是市公路局2011年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王上水作为该项目的主要管理者,他深感责任重大。工程招标是社会敏感话题之一,从程序到内容都得按规定做到公开、透明。要与时间赛跑,但又不能违规操作,怎么办?一周5个工作日被王上水变成了一周7个工作日,一天8小时的工作时间被王上水变成了一天12个小时,甚至16个小时。在此期间,他患上急性咽炎,打针吃药都不管用,一天比一天严重。晚上嗓子疼得睡不着觉,白天嗓子疼得说不出话。但作为整个项目的具体责任人,为了使项目正常实施运转下去,王上水与人交流的时候,对口型、写纸条、发短信,能用上的办法都用了。
在王上水精心组织下,以50天的时间完成了工程的资格预审和招标工作,为工程开工争取了宝贵时间。一两天的时间差在平常无所谓,但在项目中,对组织、对民众,都蕴含着非凡的意义。
工程管理能手
2007年12月,王上水通过竞聘任市公路局工程技术科科长。工程建设是这几年社会关注的热点,任职以来,他如履薄冰,严格程序,严格管理,严格质量,严抓安全。
“十二五”以来,我市干线公路进入新一轮建设期,累计新改建公路273.6公里,完成投资21.1亿元。为切实做好工程项目管理,他积极推行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坚持深入到施工标段蹲点督查,白天在工地检查工程质量,协调解决工程施工困难,晚上住工棚,加班加点研究施工方案,所有的节假日都用在了施工现场。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他敢于创新,先后在施工中推广应用了碱渣稳定土替代二灰土作为路面底基层,减少了工业碱渣对环境的污染;应用多锤头碎石化技术处理旧水泥砼路面,解决了建筑垃圾无处堆放、污染周边环境的问题;桥梁悬臂挂篮施工技术的应用等等,增加了公路建设的科技含量。
经过他和工程参建者的共同努力,我市干线公路工程建设质量、安全、进度,在省交通运输厅、省公路局的评比中名列前茅。
奉献源于热爱
王上水嗓音低沉,外表羸弱。在他羸弱的外表下却迸发着对事业的执着和无私奉献,这一切的根源是热爱,他和土建的情缘由来已久。
1987年,王上水终于如愿以偿,以优异成绩考取了河南省交通学校路桥专业。1989年毕业后,他将知识和爱情一同从郑州带回了焦作,和妻子一同进了公路系统,在工程建设工地上摸爬滚打。有了女儿后,妻子从工程的前沿阵地转战到了后方做技术管理工作。
梅花香自苦寒来。20多年来,王上水先后获得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市政府三等功、省市交通公路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修路架桥,造福社会,王上水几十年如一日,用实际行动做了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