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榜样的力量丨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一面高扬的党旗
莫让“幽灵车”刷单危害网约车市场
价格不菲的情商课
发挥优势 补齐短板 努力在全省争先晋位
关注焦点
争当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的排头兵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 网上投稿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6 年9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面高扬的党旗
——记市十一次党代会代表、修武县农业局长杨法谊
作者:本报记者 杨仕智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麦田中的杨法谊。          (本报资料照片)
 
   

  6月29日,在河南省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省委书记谢伏瞻亲自为他颁发全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誉证书;他在大会上代表全省优秀共产党员作了典型发言。他就是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修武县农业局长杨法谊。

  杨法谊凭借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三农”事业的无比热爱,在农业战线一干就是10年,虽然身患严重股骨头坏死,但仍然全情投入粮食生产,谱写了一曲心系“三农”的时代赞歌,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曾对他矢志不渝抓粮食生产的精神给予高度评价。

  他牢记共产党员的使命与责任,把农田当作工作间,把丰产丰收作为人生的追求,每年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都待在农田,他主持的粮食高产创建连创17项全国纪录。他的事迹先后被《光明日报》《农民日报》《经济日报》等媒体宣传报道,本人也先后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农业先进个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河南省十大“三农”新闻人物、第五届河南省道德模范提名奖、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事比天大。”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在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十连增”的大好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事比天大。”杨法谊说,我们必须始终牢记习总书记的教导,始终坚持把粮食生产放在心上。

  上任伊始,面对修武农业缺乏亮点的现状,他深入调研,提出把“农业小县打造成粮食高产强县”的发展目标。在2008年农业部尚未提出开展粮食高产创建之前,他就率先在全县开展玉米高产竞赛,在全国范围开启了粮食高产创建的先河。

  2009年,长期的奔波劳累,使他患上了严重的股骨头坏死,由于腿疼不能长时间站立行走,他就随车带着小板凳下乡,坐在田间指导农民生产,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板凳局长”。即使住院治疗,他也时刻惦记高产田,常常一拔下输液针头就直奔田间。干部群众都说,粮食高产创建比他的命都重要。

  去年,在小麦播种的关键时期,他带领技术人员一连20天穿梭在35个村的重点示范田,指导示范户塌墒、施肥、深耕、播种。每天奔波200多公里,正常人都受不了,他没说过一声累。技术员和司机分三班轮流陪他下乡,他却没有休息过一天。连续奔波劳累,他腿疼得连站立都困难,连上车都是司机搀扶着,很多人都为此落了泪。

  有人问他为啥这么拼命抓粮食生产,他说:“中国人多,不抓粮食生产咋中?我是一名农业战线的党员,最大的心愿就是带领乡亲多打粮、多增产、多增收。”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粮食要增产,不依靠科技创新不中!”

  修武县粮食高产创建多次刷新全国纪录,靠的是啥法宝?杨法谊说:“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粮食要增产,不依靠科技创新不中!”

  为学习、研究良种良方,杨法谊在网上学、走出去学、向实践学,潜心研究现代农业发展和粮食高产创建等方面的问题。

  粮食要增产,种子是关键。他率先引进了“百农矮抗58”“百农418”等优质小麦新品种,先试验、先示范,再由点到面推广,如今已成为周边县(市)的当家品种。他与中国农科院等10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每年国内最新、最好的品种都率先在这里落户。

  为提高粮食单产,他在工作实践中创新总结出“小麦高产八句话要领”“小麦宽窄行播种”“甩手横撒施肥法”“微灌补墒苗齐法”等经验,为一次次刷新粮食高产纪录、实现高产创建目标提供了技术支持。

  为解决粮食增产技术“最后一公里”问题,他在全县建立了几十个万亩示范方、千亩示范片、百亩示范田和上百家科技示范户,每年向群众印发数万份技术“明白卡”,实现了“技术进田、技术到户、技术入脑”的工作目标,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他先后赴河北、山东等地引进农作物新品种160余个,在全县示范推广。他引进的天蜜脆梨、晚秋黄梨、紫菜花等特色果蔬新品种,如今已成为使当地种植户增收的宝贝。

  杨法谊的“试验田”在修武县周庄镇孟村,许多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在这里试验成功,使百姓得到了心动的收益,并向周边乡村辐射推广。

  在他的玉米超高产攻关田,今年试种的4个玉米新品种,全是我国著名育种家繁育的,采用的是杨法谊发明的“宽窄行、一穴多株、微菌拌种、种肥异位同播、适时化控、生产全过程机械化”的集成技术。这种生产模式有通风透光好、提高群体数量、高密度种植、抗倒伏、便于田间管理和机械化作业、粮食产量高等特点。

  修武今年推广这种玉米种植模式2万亩。

  这是杨法谊为了推广良种良方而建立的“试验田”。

  在修武,杨法谊联系的科技示范户有300多家,家家都是他的“试验田”,每个高产创建“试验田”都达到了“六有”标准,即有创建主体、有行政负责人、有专家负责人、有产量目标、有技术规程、有奖罚措施;实行“六统一”模式,即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配方施肥、统一良种供应、统一秸秆还田、统一机械作业、统一病虫害防治,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高产集成技术体系。

  “农业局长抓农业,如果没有‘试验田’,光靠行政命令强推,盲目发展绝不行。”杨法谊说,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必须走“点上试验、面上示范、大面积推广”的发展路子。靠谁示范引领?他说,要靠科技示范户,要靠“试验田”。

  修武县五里源乡磨台营村种植大户夏三德,是杨法谊的科技示范户。今年秋季,老夏家的3000亩地种的全是能直接脱粒出地的玉米新品种。这些新品种不仅高产、优质,而且能直接脱粒出地,使秸秆就地粉碎还田,省时、省工、省钱、肥田,还消除了秸秆焚烧隐患。

  修武县今年秋播玉米21万亩,能直接脱粒的玉米新品种播种面积占三分之一。如果每亩收获玉米按节省人工费用200元计算,全县仅此一项就为农民节约1400多万元。再细算,还有粮食增产的效益、禁烧带来的生态效益等。

  “基层农业干部,要扎在村里、长在田间,为群众排忧解难。”

  “基层农业干部,要扎在村里、长在田间,为群众排忧解难。”这是杨法谊常说的一句话。

  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杨法谊手机中储存了400多个农户的电话号码,这是他和农民“零距离”沟通的“连心桥”,是指导农业生产的“高速公路”。其中,他联系的35个重点示范户,谁家的地该浇水了、该施肥了、该打药了,杨法谊都了如指掌。在他乘坐的老款桑塔纳轿车的后备厢里,总是装满了农药、微肥等农资,为的是下乡指导时免费送给示范户。

  2013年4月的一天,他得知全县将遇极端“倒春寒”时,马上与省、市专家联系,探讨应对之策,并连夜通知各乡镇和高产示范户加紧浇水增温。一些示范户嫌麻烦不想浇水,他不厌其烦地入户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当他了解到示范户范改朝因没劳力、没电不能浇水时,立即找电工为其通上电,不顾天冷腿疼帮范改朝下地浇水,一直忙到次日凌晨才回家。由于应对及时,全县在夏粮大灾之年再获丰收。

  杨法谊联系的孟村一家科技示范户有30亩“试验田”,分为农业新品种试验、超高产攻关和高效农业三大板块,高效果蔬大棚种的是彩虹、玲珑、黑美人、羊角蜜、天蜜脆梨等新瓜果品种;玉米高产攻关田试种的是高密度新品种。杨法谊既要为示范户提供种子、技术和信息服务,还要提供全程、全天候生产指导。

  县农业局经费少,他带头过紧日子,把钱都用在了粮食高产创建和帮助群众发展生产上。杨法谊的办公室十分简陋,10多平方米,一张写字台,一台电脑,一把座椅,一套简易沙发,加起来不过千元。他每年都想方设法从有关项目中挤出资金投到粮食高产创建中,把新购置的新式播种机、发电机、微灌、新式机动喷雾机等设备免费送给示范户,为科技示范户免费发放优质农药、种子和肥料。

  杨法谊一心为群众、为粮食高产创建,赢得了许多领导、专家和干部群众的赞誉。河南省副省长王铁对他主持的粮食高产创建工作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给予高度评价。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副组长郭天财说:“像他这样扑下身子、脚踏实地抓粮食生产的农业干部不多见,他为基层农业干部树立了样板,做出了表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