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阎河
昨天一大早,记者走进市中医院人民路院区三楼疼痛康复科,看到宽敞明亮的治疗大厅,针灸、拔罐、按摩的患者有很多,由于医生有限,还有一部分患者在一旁耐心等待。不经意间,记者一扭头,发现一位患者不但腿部、足部扎着针,就连头部也扎着针。记者询问旁边的医生后得知,这叫头皮针疗法。
中国传统针灸学里有头皮针吗?这头皮针的治疗原理是什么?头皮针的疗效如何?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找到了疼痛康复科主任谈建新。一看是老熟人,正在针灸间隙休息的谈建新笑着说:“这次又想了解啥中医绝技?”记者也笑着说明来意。谈建新想了想说:“头皮针也称头针,这种疗法源于古人针灸头部腧穴治疗疾病。古代医家已经在经络理疗上认识到头部的重要性,但是,临床上选取头部腧穴主要治疗神志病、寒热病及头面五官疾病,还没达到头部腧穴治疗全身疾病的程度。20世纪50年代末,针灸工作者开始逐步运用头针治疗全身疾病,并逐渐完善理论。可以说,头皮针是对古人针灸学说的继承和创新。现在,头针主要分为焦氏头针疗法、方氏头针疗法、朱氏头针、汤氏头针等。后来,为了规范头针针刺部位及适应国际头针疗法学术交流,进一步推广头针疗法,国家拟订头皮针学名国际标准化方案。现在,头针疗法在临床上已被广泛运用到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科、神经内科、眼科、皮肤科等,并被用于外科手术麻醉。”
谈建新进一步解释道:“目前,有相当多一部分中风后康复的患者在治疗时,都需要配合头皮针,效果不错。这也正说明头皮针的重要性。中医之所以重视头部的腧穴,是因为头为诸阳之会,手足六阳经皆上循于头面。《素问·脉要精微论》就指出:‘头者精明之府’。这说明头部与人体内的各脏腑器官的功能有密切关系。”说完,他又打电话让专门从事头皮针治疗的医生赵娟娟带记者到治疗大厅了解情况。
在治疗大厅,记者在赵医生的带领下看了几位患者后,依然不解地问:“头上扎这么多针,根据啥下针呢?”赵医生在一位患者旁边停下来,说:“按照目前头皮针的治疗原则,会将人的头部分为不同区域。比如说,这是运动区,相当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在头皮上的投影。运动区上五分之一的区域,主要治疗对侧下肢及躯干部瘫痪;运动区中五分之二的区域,主要治疗对侧上肢瘫痪;运动区下面五分之二的区域,主要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神经瘫痪,运动性失语、流涎、发音障碍等。还有感觉区、舞蹈震颤控制区、言语二区、言语三区、运用区、足运感区、视区等,都对应治疗不同的疾病。这种分区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脏腑经络理论,在头部选取相关经穴进行治疗;另一种是根据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在头皮上划分出相应的刺激区进行针刺。近几年,疼痛康复科通过大量病人的治疗,进一步证明头皮针不仅简便安全,还对脑部引起的多种疾病有独特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