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舆情中心近日的调查数据显示,约六成网友称自己经常提笔忘字。于是,互联网时代环境下,大家是否需要增强书写能力,成了公众热议的话题。
在这场论战中有一个观点颇具代表性:在互联网时代生活的人们,书写能力退化是必然趋势,但由网络文化带来的红利则是沟通效率的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未尝不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客观地讲,快节奏的工作生活裹挟着互联网时代的每一个人,“高效”是大家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考量工作优劣的重要指标。从微博、微信,到抖音、快手;从读文时代,到读图时代,再到视频时代,眨眼数年间,信息输出方式几经更迭,沟通交流效率持续提高,这些都是网络文化带来的改变。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仅仅是改变,而不是改善,我们应当心平气和地将这种变化视为“中性词”,只有这样才能平衡网络语言文化与汉字语言文化之间的关系,使二者取长补短,对二者驾轻就熟。
人类的文化,在传承中变异、更新、完善,而语言文化的进化也在不停地进行,且在吐故纳新中反映了社会、回应着时代。然而,网络语言文化的代际更迭速度过快,绝大部分都是来去匆匆的“网红”词语,“时髦期”一过即被人们抛到九霄云外。更加遗憾的是,网络语言文化过于追求“速度输出”,其表达方式极尽简化,以至于无法精准、完整、多元、流畅、巧妙地表达人们内心的想法,更遑论语言的艺术化表达了。当人们欣赏春花烂漫、秋叶静美时,用感叹词、表情包、小视频等形式无法表达“流动”的感情与思想。
在网络世界,表达效率的提高需要借助固定的句式,那些由夸张、简化词汇搭建的语言模式看似很时尚,实则同质化现象严重,抹杀了文风表达中的个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语言文化的传承。
万事过犹不及,而不经意间的极端恰恰是人们经常忽视的人性弱点。拥抱互联网时代,不代表人被网络异化;吸收新兴文化,也不代表否定历史积淀,守正创新的前提永远都应该建立在守正的基础之上,无视根系的语言表达方式终究经不住时间的冲刷。
提笔忘字绝非网络文化的红利,在网络世界是“键盘侠”,在现实世界是文学家,当是每个国人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