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面前,他毫不胆怯,带着舍我其谁的勇气,冲到最危险的地方与病毒进行厮杀,争分夺秒地从死神手里抢夺生命,展现出一名白衣战士的责任与担当。他,就是市第三人民医院结核门诊副主任杨帆。在该院官网上刊发的《抗疫一线群英谱》中,该院以“抗疫一线,舍我其谁”为题,对杨帆的先进事迹进行了展示。
不冲上去会后悔一辈子
疫情来袭时,杨帆的爱人怀上二胎已有8个多月。面对疫情,曾多次荣获焦作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杨帆义不容辞地返回到工作岗位,第一时间报名请战,要求到最危险、最困难的岗位工作。“不计后果,不问生死,只求参与。”这是他在请战书上所写的最后一句话。
该院领导考虑到结核病区危重病人较多、工作任务重,决定暂时不抽调该科医护人员到抗疫一线工作。杨帆得知消息后,三番五次给院领导打电话、写申请,请求尽快安排他到隔离病区。一番软磨硬泡后,杨帆最终如愿以偿地冲到了抗击疫情的第一线。
事后他了解到,院领导之所以同意他上一线,除了多次请战外,主要看中他曾在放射科工作过的经历,因为他还擅长看片子。
2月1日,杨帆正式进入疑似病区,这是外界认为离病毒最近的地方。
“作为传染病医生,这个岗位就是自己的专业所学,学了不做,情何以堪?大疫当前,那么多同事夜以继日地奋战在这个战场上,我岂能无动于衷?冲上去可能会担心一阵子,不冲上去可能会后悔一辈子。”杨帆说,“我的爱人也是一名医生,她特别支持我的工作。”
奋战一线不分昼夜
进入疑似病区工作后,杨帆对每位疑似病例严格把关,详细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详细资料和活动轨迹,尽量不遗漏任何一个信息,确保无错诊、漏诊。与此同时,他还负责疑似患者的转运工作,因转运时间不固定,杨帆就尽量不喝水、少吃饭、少上厕所,无论何时,一旦接到转运通知,杨帆总是用最快的速度冲下楼,跳上救护车。
穿上层层的隔离衣,在病房工作比较热,身上常常大汗淋漓;外出接送病人,寒冷的天气常常冻得他打哆嗦。有一次转运患者,救护车需要消毒,为了不污染公用设备,杨帆就蹲在救护车旁边的地上,承受着刺骨的寒风。每天,他都要接送五六个疑似病人,一天总是在冷热交替中度过。
“尽可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这是院领导给我下达的命令,我一定不负使命。”杨帆说,每当难熬时,一想到院领导下达的命令,他总能咬牙挺过难关。
2月11日,因工作需要,杨帆又被调至确诊病区工作。在确诊病区内,杨帆在完成医疗救治工作的同时,还积极主动配合护理组和感控组的工作,每当有重活、累活,他总是抢着干。为了提高对新冠肺炎的诊疗水平,杨帆争分夺秒地学习新冠肺炎最新诊疗指南,尽自己最大努力救治患者。
对患者尽职尽责有耐心
在隔离病房工作,杨帆的手机24小时保持通畅状态。他深知,隔离病区的疑似患者在等待确诊的日子里,不仅要承受身体上的不适,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此时,他们渴望能听到医生的细心讲解。
一名从武汉来焦的孕妇,作为疑似患者收治在隔离病区时,不仅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还担心检查会给腹中的孩子带来伤害。于是,心里极度焦虑的她每隔一两个小时就会给杨帆打电话,询问检查化验结果以及新冠肺炎相关情况,即使到了深夜,她依然如此。杨帆每次接到电话都会耐心倾听患者的想法,给患者普及医学知识,并进行心理疏导。后来经过筛查,这名孕妇排除了新冠肺炎。出院时,她对杨帆给予的帮助表示由衷感谢。
在转运一位重症患者时,这位患者不停地落泪,内心充满了恐惧感,以为自己的病难以治愈。见此情景,杨帆不停地开导患者,鼓励他树立信心战胜病魔。
“我的爸爸是一名伟大的医生,他去一线救治病人了,最近我都见不到爸爸了……我很想他……”在山阳区塔南路小学一三班就读的杨溢是杨帆的大宝,今年只有6岁,日记里稚嫩的文字夹杂着许多拼音,却透露出对爸爸的强烈思念和无比崇拜。
让杨帆感到欣慰的是,再等一段时间,他就可以见到孩子和待产的妻子了。2月27日,我市最后两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出院,我市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实现了“双清零”,冲在一线的医护人员迎来难得的休整。
没有人生来勇敢,因为被需要,杨帆选择逆风前行,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奏响了一曲“忘我付出,舍我其谁”的时代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