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方家禾
入冬以来,焦作的天气是隔几天就变个样,或蓝天白云、万里晴空,或大地雾罩、百里如烟。这不,进入新年不到10天,雾霾天气又来,整个山阳城在雾霾笼罩中变得若隐若现,仿佛海市蜃楼,太阳看起来妩媚得像月亮。戴着口罩的路人纷纷摆手摇头,有的感叹,“灰天雾地难呼吸”;有的戏说,“焦作要成伦敦了”。记者发现,今年冬季,方便“随手拍”、“随口说”的微博也成了市民“哭诉”雾霾天的“好去处”。而雾霾天气除了给交通带来不便外,受害最大的就是人们的呼吸道。
走访各大医院的相关门诊科室,大都和焦煤集团中央医院门诊大楼16层的呼吸内科一样,病号爆满,医护人员脚步匆匆。50岁的呼吸内科主任孔祥臣是一名有着30年专业经验的大夫,有的病号到门诊后指名要找。在转换一个又一个病号的间歇,他才有机会和记者聊上几句。
“雾霾天气,呼吸道发病率较高,如流感、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和肺炎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纤维化等原有疾病也会在此时加重。”孔祥臣说,我们很难改变大环境,但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
如小孩、老人等抵抗力相对较弱的群体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多喝水、多吃新鲜蔬果、多洗手等。说起这些常识性的举措,孔祥臣还提出,将传统的握手礼仪改为点头或抱拳比较好,“下意识地用手擦鼻涕、抠鼻子等行为也容易沾染传染性疾病的病原体,握手的时候就可能传染给他人。”
临近中午,去年夏天刚大学毕业的女儿到办公室找孔祥臣。看着女儿戴着从街头买来的有花哨图案的时尚口罩,医生父亲皱起了眉头。“嫌医用口罩难看,不想戴,也可以理解。但在街上刚买来的口罩,应该先煮沸15分钟杀毒后再戴,口罩也要多准备几个,方便换用。”女儿听了父亲的话,乖乖地卸下了口罩。
焦作市气象局观测站站长李慧萍介绍,观测天气现象,无论是判断“雾”还是“霾”,都还是以人工目测为主,“雾”主要因大量微小水滴浮游空中形成,“霾”则因大量极细微尘粒均匀浮在空中形成。“‘霾’还会使远处光亮物体微带黄、红色,这也是太阳看起来像月亮的原因。”李慧萍笑着说。
这种气象学中形成“霾”的极细微尘粒,在空气质量监测中换个说法可以叫可吸入颗粒物。记者从焦作市环境监测站了解到,目前焦作市的空气质量监测基本适用全国通用标准,参与评价的项目为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位于监测站中心的控制室和一个子站,与分布在市区其他地方的另外三个子站构成整个焦作市的空气质量监测系统。该系统将每天监测计算的数据自动上传到河南省环境保护厅网站,由“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栏目对外公布。
市环境监测站副站长黄广生介绍,“可吸入颗粒物”主要由工业焚烧燃料、汽车尾气排放等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产生。“颗粒物越小,越难观测到,越容易进入呼吸系统,且不易剔除,对人体的危害也就越大。”孔祥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