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树勋
“我们两口退休后闲着无事,就到中站区龙翔街道的十二会村承包了5亩荒地种西红柿,现在正是上市的季节。”
“俺在中站区龙翔街道的桑园村承包了8亩果园,一年下来也有近万元的收入,关键是能锻炼身体、修身养性。”
9月22日下午,记者与中站区龙翔街道的负责人一起到该街道几个山村采访,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城里市民到山上承包荒地进行耕作。
与记者说话的一个是刚刚从焦作矿山机器厂退休的工人张旺盛,一个是焦煤集团的退休工人刘志国。这两位工人退休后经常到该街道游山,发现山里的许多村民下山居住后留下了大片荒地和没人照看的果园,于是就试着以每亩每年200元的价格承包下来。
他们告诉记者:“这里早晚温差超过10℃,土地富含硒、铁等元素,生产的蔬菜水灵、瓜果香甜。如今,山上许多村的年轻人定居市区,村里有房子、有荒地,承包土地价格又便宜,是个修身养性的好去处。”
十二会村作为该街道反季节西红柿种植的“宝地”,是山下市民承包土地的好地方。记者在这里看到,有3户市民在这里承包了村民的20亩土地,村民们免费给他们提供住宿,张旺盛就是其中的一个。他说,过去,他喜欢吃山上种的瓜果、蔬菜等。如今退休后,他和老伴住在山上,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呼吸新鲜空气,还能有些收入,一举多得。如今,他正和村里群众商量如何创造优惠条件,让更多的市民到山上承包荒地。
刘志国没有退休前在矿区搞科技工作,如今在山上种果树种出了名堂。他告诉记者,这里的山地有着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瓜果的生长发育离不开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及必需的微量元素,这些元素来源于大自然的水土之中,这里的地质环境满足了瓜果的特殊需求,使得这里的瓜果具有独特的风味,形成名优特产,他风趣地称这是“地质农业”。他说:“地质农业就是根据地质状况种出相应的农产品。”据悉,目前,该街道的许多村正助推实施“地质农业”:一是引资兴建农产品冷藏库,疏通储存、运销渠道;二是科学规划调整种植结构, 扩大名特优农产品土地;三是请专家调配适合土壤的肥料,并指导农民科学施肥。
随着一车车优质蔬菜、瓜果运往城区,该街道一度冷清的山村又热闹起来。据初步统计,市区目前有40多人在该街道承包荒地、种地耕作,住的是农家屋,吃的是绿色蔬菜、瓜果,昔日的荒山荒地在“地质农业”的召唤下成了“聚宝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