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五条”细则关于二手房转让要按照所得20%征收个税的消息如重磅炸弹,引发了二手房市场成交量的“井喷”。在这股冲击波的推动下,“离婚潮”涌动的目的只有一个:赶在这个“20%”的个税征收前把“事儿”办了。(据《燕赵晚报 》)
近期,在房地产市场调控“新国五条”提出,要在二手房交易过程中按照个人所得的20%征收个人所得税。而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明确表示,要坚决执行“二手房”出售征20%所得税的政策。百姓对此闻风而动,很多名下有两套以上房产的夫妇,开始忙着办离婚手续和单身证明了。
蝴蝶的一次振翅,或许会引发一场惊涛骇浪,而对国家调控房地产市场的组合拳来说,往往一个政策的出台马上会触动民间的多米诺骨牌。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信奉“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的行为规范。而反观当前扎堆离婚的现象,不得不让人扼腕叹息。中国传统文化中神圣的婚姻为何在房子面前如此不堪一击?究其原因无外乎趋利避害四个字。避税。稍动脑筋便知,假如一个家庭有两套房产,那么,通过离婚分割财产后,夫妻双方将各自保有一套住房。五年后,两套房就分别成为了个人名下满五年唯一家庭用房,由此离婚夫妻便实现了合法避税:在三四线城市的家庭或可节省几万元、十几万元;在一二线城市的家庭则至少能省下了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税负。房产,是普通百姓最重要的财产,如何处置房产直接关系到一个家庭的生活质量和财产保值,即便法律认定麻烦些也是值得的。眼看着“新国五条”实施在即,离婚显然是刻不容缓!
假离婚,是为了真得利。诚然,通过政策漏洞来谋取经济利益,不能完全指责国人在利益面前迷失了信仰,必当批判。从法律角度来看,离婚本身并没有真假之分。公民享有结婚和离婚的自由,离婚也是公民的法定权利。那么,扎堆离婚到底是谁的错?笔者认为,政策本身应有检讨之处。市场经济中,利润最大化是根本。试想,即便是“一场游戏一场梦”,若普通家庭有能力承担如此重税,夫妻也不会轻易突破道德的底线。因此,一味的道德批判、法律惩处都只是治标不治本,我们还没有真正找到遏制楼市过热的开关。
诚然,“新国五条”在促进楼市降温的积极作用不容置疑,理论上是想遏制那些投资、投机性的买房者,但也存在着很大的副作用,是“良药”也是“苦药”。而对于由此带来的假离婚大潮,则考验着一个社会伦理底线的承受能力。笔者不知道该政策出台前是否预先考虑到了假离婚这一社会现象,若有,则又是否从社会道德导向方面进行过充分论证。无论如何,愿楼市调控的顶层设计更精准些。
精准,意味着政策要更有针对性,对那些手握数套,甚至数十套房产的炒房者实施精确打击。而粗线条地向二套房者征重税则有打击门槛过低,打击过范围过大等嫌疑。更何况,在当前通货膨胀、货币贬值、CPI高居不下的环境下,百姓寻求将血汗钱保值的渠道过于狭窄。只有拥有房产,才能使很多人生活得稍感踏实些。
拥有二套房绝非原罪,事实上,普通百姓身边有很多以各种需求需要二次置业的故事,为了子女教育、为了父母养老、为了生活改善、为了资产保值……对于这部分广大群体,离婚和“20%”的税率都过于沉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