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阎河
秋冬之交,天气忽冷忽热,再加上雾霾天气增多,患上慢性咽炎的人也随之增多。那么,中医对慢性咽炎又是如何理解和治疗的呢?日前,记者走访了市中医院呼吸科名誉主任谢帮军。
在该院呼吸科的专家门诊,记者发现,前来就诊的患者当中,上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占到很大一部分,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慢性咽炎患者。对此,谢帮军解释,慢性咽炎是咽部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组织的弥漫性炎症。据国内有关统计,在城镇居民中,慢性咽炎发病率占咽科疾病的10%~20%,现代西医学对本病尚无特殊有效的疗法。
说到中医对慢性咽炎的诊断,谢帮军介绍,慢性咽炎,中医称为“虚火喉痹”“帘珠喉痹”,归属喉痹范畴。古典《素问·阴阳别论》中“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就是对本病的最早论述。历代以来,众多中医名家也对喉痹有过很多的见解。首先,对喉痹的病因病机从不同方面进行了探讨,总结归纳为痰热、虚火、津不上承等。其中,《丹溪心法》认为“喉痹大概多是痰热”;《景岳全书·咽喉》认为“格阴喉痹,由火不归元,则元根之火客于咽喉而然,其证则上热下寒,全非火证”;《喉科心法》中解释为“肾火真阴亏损故也”;《脾胃胜衰论》认为是“饮食不节,劳役所伤,以致脾胃虚弱,乃血所生病,主口中津液不行”。在症候上,《伤寒论·少阳病》云:“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医学纲目》则有“盖病喉痹者,必兼咽嗌痛”等描述。在喉痹的治疗中,我国古人也总结出不少好的方药,如《伤寒论》中用甘草、桔梗治咽病。此方为喉科名方“甘桔汤”之肇始。陈实功著《外科正宗》所载的“噙化丸”,也是最早治疗咽部疾病的含药。
对于中医治疗喉痹的方法,谢帮军表示,根据患者的不同体质和症状,目前中医治疗喉痹可分为五种不同的类型。其中,养阴利咽法主要适用于肺阴亏虚型的体质,症状为咽干不适、灼热、隐隐作痛,咽痒干咳、有异物感,伴午后潮热、干咳少痰、唇红颧赤、手足心热、精神疲乏、失眠梦多。补气健脾法主要适用于脾气虚弱型,症状为咽部微干、微痛、微痒,时欲温饮而量不多,咽部有痰或异物黏着感,每因劳累而诸证加重,并伴面色萎黄、气短懒言、纳呆腹胀。温肾扶阳法主要适用于肾阳亏虚型,症状为咽部微干,口干不欲饮,或喜热饮但量不多,有异物感或痰黏着感,空咽时明显;或见面色恍白、语声低微、小便清长、大便溏泻、头晕耳鸣、倦怠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弱。行气活血法主要适用于气血瘀滞型,症状为咽喉不适,日久难除,有梗阻感或轻刺感、咽干、颈部紧缩感,并伴有胸胁胀痛、精神抑郁、妇女月经不调、行经腹痛或有血块以及舌质暗红、舌边尖瘀斑、苔薄黄、脉弦涩等。滋补肝肾法主要适用于肝肾阴虚型,症状为咽干不适,欲饮水而量不多,咽部灼热感且隐隐作痛,并伴口干咽燥、腰膝酸软或疼痛、头目眩晕、健忘耳鸣、五心烦热以及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最后,谢帮军提醒大家,由于喉痹的发生常因天气急剧变化,起居不慎,风邪侵袭,肺卫失固;或外邪不解,壅盛传里,肺胃郁热;或温热病后,或久病劳伤,脏腑虚损,咽喉失养;或虚火上烁咽部所致。所以,平时预防喉痹应该忌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不酗酒,不过食肥甘厚腻食物,还要极治疗原发病及邻近器官的疾病,如伤风鼻塞、鼻窒、鼻渊、龋齿等,以防止诱发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