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丽娜
本报通讯员 乔 桥
如今,在焦作供电公司,每周二、周四下午下班后,卫真阅读工作室里依然灯火通明、热闹非凡,这是该工作室固定的图书借阅时间。一排排书架,一本本散发着墨香的书籍,前来借阅图书的员工寻觅着自己喜欢的书籍,而这个阅读工作室的管理者卫真则在一旁耐心地为大家办理借阅手续。
梦想萌生
问及阅读工作室为什么以她的名字命名,卫真不好意思地说:“我是个平凡不能再平凡的员工,只是做了点坚持心中梦想的事,现在我的心中充满了感恩之情,我现在能做的就是把工作室办好,为大家服务好。”
谈起如何爱上读书,卫真娓娓道来:“很小的时候,我就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我记事起,就觉得父亲整天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难得有空闲的时候。后来,我发现父亲经常翻看一个黑色塑料皮的本子。原来,那上面粘贴着他自己在各类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后来,一有空闲,父亲就带着我读他剪贴本上的文章,告诉我文章的文体、结构、如何描写等,并告诉我只有多读书,才能写出好文章。就这样,在父亲的熏陶下,我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读书和写作。”
卫真的父亲是焦作供电公司的一名文字工作者,省电力公司系统新闻战线上的佼佼者,曾任《河南电力报》焦作记者站站长。受父亲的影响,卫真从小就喜欢读书,参加工作以后,她利用业余时间采写新闻稿件。她写的100余篇稿件先后在《焦作日报》《河南电力报》《中国电力报》等报刊上发表。201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卫真撰写的散文《书之旅》被省电力工会编制的《静水流深》收录。2012~2013年,卫真连续两年荣获“河南电力企业双十佳女职工读书之星”称号。
2014年5月份,省电力工会决定成立阅读工作室,卫真自然成为省电力工会领导心中的最佳人选,以卫真名字命名的阅读工作室也应运而生。
梦想启航
为了不辜负省电力工会领导的期望,卫真暗下决心要大干一场,她集思广益,决定以“以读润心、以写抒情、以事育人”为平台和载体,将工作室打造成为“服务一线职工、潜心一线创作、选树一线人才”的文化基地,让阅读工作室成为创新职工文化建设、陶冶职工情操的“精神花园”。
为此,焦作供电公司领导班子先后多次召开专题协调会,在人员、资金、物资等方面全力配合。为了将阅读工作室打造成一流的工作室,不懂装修的卫真亲自参与硬件建设,购买家具、电脑、触摸屏,甚至为了一盏小小的灯具,跑遍了焦作所有的灯具市场。一边进行阅读工作室的硬件建设,一边开始征集并确定阅读工作室的LOGO。为了使工作室有章可循,制度建设紧随其后,她加班加点,《工作室日常工作管理办法》《工作室成员考评奖励办法》和《图书借阅管理规定》先后编制完成。硬件建设竣工后,她深入一线,广泛了解职工的阅读意向,购置了历史、文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书籍、杂志3000余册。为了广大职工便于浏览阅读工作室书目,她建立了图书借阅系统,职工在公司任何一台内网电脑上,登录图书查阅系统即可进行图书查阅、检索、预约等。为了实现职工与书籍“零距离”接触,她把每周二、周四下午定为固定向公司职工开放的时间。为了创新阅读方式,卫真阅读工作室将传统阅读和电子阅读相结合,开通了阅读公共微信平台18期,创建电子期刊2期,通过图文并茂的阅读形式,不仅增强了员工的文化底蕴,还陶冶了职工的思想情操。
梦想远航
好书推荐、读书讲坛、读书沙龙……阅读工作室在潜移默化中让广大职工实现了从依恋网络到亲近书籍的改变,一点一点扩大了它的影响力。
去年9月底,为了提高职工代表的素质,让职工代表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爱上读书,卫真阅读工作室精心挑选了《超越全书》等书籍,该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和工会主席在阅读工作室为职工代表授书,鼓励大家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着力把学习型企业建设向纵深推进。
去年10月底,省电力工会组织开展了职工文化成果展示活动,作为省公司职工文化建设的收官之作,卫真阅读工作室策划了音诗剧画《爱与生命》美文诵读。在悠扬的乐曲中,工作室成员时而舒缓、时而激昂地诵读,使大家真切感受到美文带来的震撼和感动。
去年年底,卫真阅读工作室微信公众平台正式开通,开设了《新书推介》《读书心得》等栏目,定期向省电力公司系统广大读书爱好者发布。现在,关注卫真阅读工作室微信公众平台的网友就有300余人。卫真阅读工作室精心挑选了小说、散文、传记、励志和历史等方面的图书,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开展了2014年度最受欢迎图书评选活动。阅读工作室根据投票结果,向职工重点推荐大家喜欢的图书。
腹有诗书气自华。以书润心,做一个智慧女人,是卫真心中一直追求的梦想。明快而不矫饰、平和而不自满,外表从容洒脱的她,对阅读工作室有着一分真诚的爱。“这一生,我恐怕都要以读书为乐了,阅读工作室的创立,不仅让我激情满怀,也让我前进的脚步变得更为铿锵。新的一年,我将继续与阅读工作室同行,并尽我所能,让更多的职工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卫真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