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目前影视剧行业乱象,著名编剧高满堂在多个场合呼吁,创作者在追逐收视率和金钱的同时,也应该担负起责任,为后代留下些好的作品。高满堂介绍,现在拍摄一部1亿元成本的电视剧,要请到当红的“小鲜肉”,片酬基本上在七八千万元之间,只有两三千万元留给导演、编剧、团队和后期制作,由此造成大量垃圾作品,这已经成了影视剧行业的“新常态”。
与“小鲜肉”在圈内备受追捧形成鲜明对比,在舆论场上,“小鲜肉”却经常遭遇口水与板砖,很多观众都对“小鲜肉热”表示出极大反感,这种“冷热两重天”让人费解,也发人深思。影视剧行业也是一个市场,而市场主要是由需求关系决定的。既然舆论表示出了对“小鲜肉热”的反感,那么,体现在市场供给上,“小鲜肉热”应该降温才是,可为什么“小鲜肉”还这么流行呢?
美国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斯塔特在《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一书中,提出了“反智主义”的概念。“反智主义”这个词可能不太好听,那我们就换个词——“低级流行主义”。我们经常看到,一种流行现象出现后,立即呈现席卷之势。对于很多人来说,之所以加入流行行列,流行是唯一的理由,根本不去理会这种流行有何意义。这一点在文化市场上表现得更为明显,一种流行模式产生后,大家就争相效仿,以前流行的“后宫剧热”,现在流行的“IP剧热”,莫不如此。
任何一种流行现象的出现都有其原因,但有原因不代表有道理,更不代表有价值。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越来越“分众化”的市场,大众消费选择多元、多样。不否认有些人喜欢“小鲜肉”,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小鲜肉”。可在“低级流行主义”的影响下,整个市场都提供“小鲜肉”,缺少其他内容,大众的多元精神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舆论场上对“小鲜肉热”的批评,正是市场需求多元化的注脚。“低级流行主义”为什么流行,“小鲜肉热”为什么高烧不退,恐怕与制作方盲目跟风、缺乏创新意识有很大关系。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最了不起之处就是凭着创新意识走在别人前面。制造业需要乔布斯,文化市场何尝不需要乔布斯?文化市场最应该新意盎然,最应该有浓厚的创新氛围,可在一些人眼里,哪怕是得到一点“肉末子”,也总比冒风险要好。
永远不要忘了,市场是有多元化需求的。近期,央视《朗读者》的成功,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对于“小鲜肉热”背后的“低级流行主义”,既需要影视圈人士深入反思,也需要广大观众“用脚投票”,力争做一个“有态度的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