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国利
携其已经规模化生产的六氟磷酸锂技术,多氟多将进军锂离子电池四大主要材料(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力图最终形成从材料到电池完整的产业链,然后依托硅发展太阳能光伏电池。不过,这对新能源新军多氟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日前,多氟多的全资子公司多氟多(焦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亿安时动力锂离子电池生产线一期正式投产,瞄准高端车用动力电池。
在氟领域已是世界无机氟化盐龙头的多氟多,在锂电池行业还是新军。日前,记者就此采访了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世江。
记者:作为一个以氟化工起家的化工企业,多氟多为什么会想到涉足锂电池原料的开发?多氟多“跨行作业”有什么优势?
李世江:我们的确是搞氟化工出身,但我们在发展氟化工、研究氟元素的过程中发现,位于化学元素周期表最右上角的元素氟与位于周期表最左上角的元素锂都很活跃又难驾驭。而生产锂电池,通常使用有机溶剂作为电解质,其中添加一些无机盐增加导电性,常用无机盐包括高氯酸锂、六氟磷酸锂、六氟砷酸锂和硫化锂等。正是看到锂电池原料市场的巨大潜力,我们才借助企业在氟化工方面的优势,开启了对六氟磷酸锂的研发,这也成为企业进军新能源领域的一个标志。
记者:涉足新能源为何选择从六氟磷酸锂入手?
李世江:以六氟磷酸锂为突破口,不仅因为电解质溶液是生产锂电池不可或缺的基础材料,而且因为这种选择发挥了企业对氟研发的优势。研发六氟磷酸锂,多氟多是在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情况下,依靠自主研发,最终实现产业化,相关产品目前已经替代出口。而以此为突破口,企业也叩开了新能源产业的大门。假以时日,多氟多年产2000吨六氟磷酸锂及年产1亿安时锂电池项目将陆续竣工并试生产,这两个项目将发展成为国家重点科技支撑项目。
在开发六氟磷酸锂过程中,有一些不能不提的小故事。我去北京国家卫星发射现场和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参观时发现,在制造卫星时,关键零部件要从1000个中挑100个做破坏性试验,然后再选出10个,进一步检验后,最终选3个,以保证卫星上天能够正常运行;在核电运行中,工作人员先是制作一个一模一样的控制系统,反复试验,确保万无一失。多氟多吸取了这些经验,始终坚持重复是成功之母,现在的“浪费”是为了避免今后更大的浪费。
刚建中试生产线时,我们从原有氟化工生产线调来精兵强将,到六氟磷酸锂车间。一位老工人偶尔看见地上撒了点原料,本着节约的思想,他负责任地把原料收起来重新利用,结果一釜产品都报废了。李世江跟记者开玩笑说:“贫下中农干不了新能源高科技项目,我们都不要当贫下中农呀,要改革、创新、学习。”
记者:与传统产业相比,涉足新能源领域需要注重什么?对六氟磷酸锂将会有哪些投入?
李世江:创新是发展的金钥匙,这在新能源领域同样适用。早在2006年,业内一位专家提醒我:“氟元素做好了,是可以论公斤卖的,比如六氟磷酸锂。”当时,该产品的市场价格是每吨100万元。
目前,多氟多已建立了独立的锂电实验中心,配备了世界上先进的SEM、XRD、ICP-master、比表面积仪等分析检测设备,可对各种材料的微观结构进行表征;投入了3个1000多万元:1000多万元用于对六氟磷酸锂的技术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引进技术,1000多万元用于中试、小试生产线。
观念创新、管理创新,这是企业做好新能源产业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举例来说,六氟磷酸锂产品要求水分含量较低,国家标准是每100万千克的溶液中含有20千克以下的溶质,我们则要求达到几千克溶质,这就要求我们用新思路解决环境干燥问题。另外,高科技产品还要求我们颠覆以往的管理理念,实施创新管理,制定新的行为规范。
让福多多锂电走进千家万户,让锂电驱动未来,这是多氟多孜孜以求的“锂想”。李世江说,它伴随着六氟磷酸锂的产业化,伴随着电池项目的顺利投产,伴随着新能源解决方案的逐步实施,即将开花结果。
六氟花开香满园,欲奏凯歌又迎春。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出台,明确要求积极培育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企业的发展打了一剂强心针。展望未来,李世江激情满怀,多氟多将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为锂电新能源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