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阿里巴巴集团与苏宁云商达成全面战略合作协议。阿里巴巴集团子公司淘宝(中国)软件有限公司拟以283亿元人民币认购苏宁云商2015年非公开发行股份,约占后者股本总额的19.99%,阿里巴巴集团由此将成为苏宁云商第二大股东。
(据《证券时报》)
犹记得,3年前马云与王健林打赌,10年后如果电商在中国零售市场份额占50%,王健林将给马云1个亿;如果没达到50%,马云给王健林1个亿。马云称,如果王健林赢了,那就是我们的社会输了,如果房地产一直是我们的经济支柱,我们将输掉这一代人的幸福。马云此论的逻辑是:当更多人选择网购时,传统商业的销量或占比就会下降,进而商业地产价格就会降低,也就会影响到土地价格;如果地价下调,住宅价格理论上也就有更多的下浮空间。
而今来看,除了北、上、广、深等少数城市外,中国大部分城市的房价已稳定了二年。但这并非是电商之功,而是供需基本逻辑使然。和房价企稳同步的,还有电商高歌猛进后,“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始终待解。线上线下的融合越来越多,顺丰开起了自营实体便利店,各大城市的社区商超、便利店也和线上商城或融合或合作,目的只为方便客户,吸引更多的流量。阿里和苏宁的互相持股,意味着电商和实体商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O2O的融合成为一种趋势。这就是说,只要能为客户带来便利,任何线上线下的融合都有可能。
事实上,即便阿里不入股苏宁,苏宁云商本身也是中国实体零售业和线上零售业融合的典范。苏宁在全国各地的门店与电商的结合、互动早已展开。不仅苏宁如此,国美也是如此。未来,苏宁的门店作为一种体验式消费场所,定能吸引更多的阿里和苏宁线上零售流量——这算线下销售之功,还是线上之功呢?恐怕不那么容易说清楚。
将来,电商在零售市场的份额还会继续扩大,但这并不意味着实体商业就面临灭顶之灾。实体商业真正的灾难在于店租成本过高、商业体量过剩。近年来,中国房地产开发总量一直维持高位,而商业地产的比重更高。总体而言,中国所有城市的商业地产总量增加很快。在局部,一些城市的商业地产体量可以用“井喷”形容。因此,哪怕没有电商的竞争,出现实体店经营不下去的情况也并不奇怪。一些定位不准、经营不好的实体店,本身就无法生存下去,有了电商只会死得更快。
事实是,电商和实体商业的融合有助于实体商业转型。阿里、苏宁互相持股,各取所需,如果双方可以理顺好相互之间的关系,理论上对双方都是有利的。苏宁本身也是中国电商巨头,如何平衡自身电商板块和阿里电商业务并非易事。但无论如何,他们这个体量的线上、线下商业结盟,必将影响和加速零售业O2O融合。对于其他线上和线下的零售企业来说,阿里、苏宁的结盟,意味着他们要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这对线上、线下的零售企业都是一种冲击。
不管怎么样,竞争越激烈,消费者越能得到更多实惠。你说呢?